新浪财经

自拥牛衣沉醉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04:38 中国经济时报

  自拥牛衣沉醉倒

  ——史学家、文学家王春瑜先生印象

  -赵芳芳

  外出过马路上台阶,我习惯性伸手搀扶,他却不经意一甩手,健步向前。见到感兴趣的物事,则停下来,仔细察看,认真研究。佛山街头有一些铜像雕塑,表现几百年来的珠三角风情,他像童心未泯的小孩,围着铜像转来转去,指指点点。在一个新婚夫妇出嫁的雕塑前,他指着新娘的珠帘头说,在北方是红盖头,你们这是珠帘,很好。我们提议他跟新娘照相,他却说不,然后走到祖庙大门前站好,说,在这照吧。“嚓”地一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王春瑜老师儒雅的身姿,定格在佛山祖庙前。

  广东佛山祖庙是供奉道教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包括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等一系列古建筑,锦香池中盘一龟蛇合体石雕,是北帝象征,佛山习俗大年初一到这里来,以硬币掷之,中龟头者为好运。对此种风俗,王老师表现出极大兴趣,找一个最佳位置,对准石雕逐一投掷。我是大近视眼,出手则偏,钱币全落在水中。王老手一扬,不偏不倚,正中神龟头顶,他乐了,连连出手,连连正中,旁边的小谭拍手叫好,我暗自叹息,姜还是老的辣。

  姜当然还是老的辣,王老是著名历史学家,杂文作家,其知识之渊博,文论之滔滔,对史学之精阐妙析,对文学之苦心孤诣,足令我辈景仰。在两个晚上的闲谈中,都是王老师在说,他说话节奏快,记忆力超人,一连串的历史人物、事件、包括时间地点细节,从略带方言的王老嘴中联袂而出,不动声色,却又挟雷带电,而我们似乎都听得丢盔卸甲,狼狈应对,因为有的不熟悉,有的不知道,有的不理解——毕竟都是门外汉,但都兴趣盎然,王老师说得有趣,时不时还发挥一下冷幽默,来一两句精辟入骨的点评,让人深思、顿悟,精神大振。这种说话风格,恰如他的文字,在王老师《老牛堂四记》书中,不时就和这种风趣幽默相遇。如《论语新编》一文道:“子曰:三人行必有博士导师焉。子曰:三博导行必有国学大师焉。子曰:三国学大师行必有文化昆仑焉。”读之不禁莞尔,世相百态,一语立现,让人叹服其精辟和独到。王老的幽默,绝非油腔滑调,而是谈古论今后有感而发,亦庄亦谐。他说,他用散文随笔的笔调写读史札记,力求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那么,字句间闪现的风趣,当是学术性和可读性融合的亮点。他说,历史学家的作品,应当“飞入平常百姓家”。在《看了明朝就明白》一书中,这种风格更成为全书基调。这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出版的读明史著作,一看封面就喜欢,大面积海蓝色托着书名,红色背景的宫殿被压到下方,几乎成一直线,有很强的隐喻意味。书中文字精到生动,内容有情有趣,以口头语切入,如日常所说“父母官”、“蒙汗药”、“乌纱帽”等,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掘进式解析,没诘屈聱牙的史料罗列,也不是强制式说教,而是融进秘闻、记载、传说、诗歌、民间文学等。文末有“金生叹” 点评,几乎都是神来之笔,疗疾醒世,谐趣绝妙,刚看叫人惊愕,金圣叹?细读才醒悟:金生叹者,王春瑜老师也。如此幽一默,可谓尽显跌宕起伏,张弛有致。

  在《永久的悔——忆母亲》长篇散文中,王老师写到苦难的童年,在《穷证——亡妻过校元女士小记》中,我们看到王老师漂亮聪明的妻子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然而,这些痛苦并没有销蚀他对史学、对文学的热情,也没有将他变成一个嫉恶如仇的愤怒学者,反而在他身上,充溢着一种优雅、温和、宽容的禀质,就像一把经过无数次淬火的钢刀,表面的火气完全褪尽,内里的刚硬,却在一次次淬炼中,不断增强。因此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机敏、刚健、纯真、清澈,没有含糊不清的故作深沉,也不会颐指气使居高临下,他的文章和言行举止一样,自始至终渗透着一种平和中正、不怒而威的风采。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