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战略管理 > 《科技智囊》2005 > 正文
 

外资企业在中国悄然完成战略布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17:35 《科技智囊》

  通过增资、独资、知识产权甚至是战略亏损等竞争手段,在入世三年的时间里,外企在主要的行业里基本完成了战略布局

  杨云龙

  2004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满3周年,每年一度在这一天举办的“WTO与中国
:北京国际论坛(2004)”也如期召开。相比前两届中国企业大谈机遇不同,这一次则更多地担心起中国进入WTO后过渡期可能遇到的冲击,由北京WTO事务中心提交的研究报告更是肯定了这一点。

  这份报告认为,后过渡期内,跨国公司将有可能调整在华战略,其主要表现为直接贸易和生产战略替代本地化发展战略;跨国公司之间的融合成为潮流;而独立化战略亦将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要形式。这表明入世的这三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其实已经悄然形成。

  柯达现象绝不是个案

  外资在中国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资本输出。如果将入世三年的几个关键词串起来看,很容易发现,外商“投资”越来越多被“增资”和“控股”所代替,而中外“合资”逐渐变成了外商“独资”。在2004年,这种现象终于发展到了涉及垄断的地步,而柯达现象则成为了这种变化的代表。

  2003年10月29日,美国柯达如愿以偿地收购了中国乐凯20%股份,从而完成一个奇迹——这片东方大地上几乎所有影像业工厂均由它控股和参股;它还建立了8000余家连锁店,那是仅次于中国邮政的第二大连锁终端系统。在纽约,温总理曾说:“中国人用的胶卷,每十卷中就有七卷是柯达产品。”

  在美国,柯达代表着影像业,在中国,现在它同样代表着影像业。反倾销、行业特别保护对柯达来说已经成为过时的概念。柯达可以从容在美、中布局。2003年9月底,柯达已经宣布在美国本土停止生产胶卷,全面进入数码时代,有市场人士猜测:传统胶卷生产将移师中国。

  柯达会不会象征后WTO中国的典型产业形态?一家或几家跨国公司,同时在母国和中国占据主导地位,控制整个链条中最关键要素:产业标准、核心技术、品牌、供应链、现金流等等。而中国本土企业,充当其OEM制造车间,或者扮演其终端销售店,它们的利润率会被非常精确地计算在微薄状态——使其无法完成积累。

  从整体上看,尽管其他行业还没有出现像柯达这样的情况,但是很多行业已经呈现出柯达现象的苗头。

  在保险行业,借助国有红筹寡头的跳板,目前已经有多家美资保险公司拿到了中国牌照,襁褓中的中国本土保险注定是以卵击石;在零售行业,沃尔玛已经在中国开了24家大卖场,其本土竞争对手如螳臂当车。

  继雅芳2004年3月15日宣布其中国公司与美晨达成“分手协议”后,2004年5月11日,宝洁也终于从在华合作16年的老伙伴和黄手中收购宝洁中国剩余的20%股权,宣告一个月内实现在华独资。

  而欧莱雅分别于2003年12月10日和2004年1月27日斥巨资收购了本土品牌“小护士”和“羽西”,并称这两项收购有利于其开拓二三级市场,以及推出更适应当地消费者的产品。联合利华已经将原先在上海的四家工厂于2004年年底全部搬入位于合肥开发区的新厂房,并将其变成亚洲供应基地。

  短短半年内,日化跨国巨头在华经营战略的调整步伐如此紧凑,从这种经营行为不难看出跨国公司在华寻求终极目标——垄断和盈利的一个苗头。

  2004年4月19日,宝洁全球董事会167年来首次在中国召开,立即实现在华独资就是本次董事会后作出的决定。独资对于宝洁、雅芳这样的跨国公司意味着什么?

  渠道对个人护理品和化妆品异常重要,早期日化巨头进入中国愿意选择合资,主要为降低开拓市场成本和克服制度障碍,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改革开放之初,外商独资企业在很多领域遭受限制的情况下,中外合资企业为吸引外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初外企进入中国时,之所以选择与中方合资,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很多行业对外商有政策性限制,而合资更有优惠性政策扶持,外企不仅只能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而且很乐于这样做,以免除初来乍到“水土不服”之苦。

  选择独资则意味着跨国公司将主动承担风险,但换取的是对在华经营实体的控制权。而控制权正是跨国公司通过地区经营实体为其全球战略提供全面服务的基础。宝洁全球首席执行官雷富礼近期在董事会上的一席话证实了这个推断。雷富礼指出,中国对宝洁公司今后十年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个信息透露,宝洁正式将中国纳入其全球战略。被纳入全球战略,简单讲就是中国市场被纳入公司全球目标市场进而加以开发。

  除化妆品行业外,在汽车、零售以及信息技术等行业,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在2004年,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就相继进行了合资公司的股份重组,明显已经开始为今年电信行业的全面开放做好了准备。

  所以,柯达现象在入世的“后过渡时期”还将继续和不断扩大,合资企业独资化倾向正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它的背后是基于我国加入WTO后国内投资环境的变化、跨国公司加速全球化战略,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内部冲突等多种原因。

  知识产权,一个被忽略的竞争手段

  “WTO与中国:北京国际论坛(2004)”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称为中国的WTO年检,每年外方反映的主要问题其实就是外资进入中国的主要障碍和手段。

  在2004年的第三次“年审”中,作为中外经贸关系中的焦点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仍将无可避免地被再次提及。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中国区主任首席代表包崇侃发表了题为《从美国的角度看中国的WTO执行情况》的演讲,其中,外方为何要一再的提及知识产权,很简单这是外方出口的最大内容。以美国为例,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是汽车、农产品,也不是IT产品,美国出口最多的就是知识产权。美国商务部副部长Rogant日前在华盛顿的一个会议上指出,很少有人认识到或者明白知识产权内在的极端的重要性,因为我们一半以上的出口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在美国,仅2000年一年出售专利许可证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了1800亿美元。

  这次外方提起知识产权问题无疑是老生常谈。近来这种争端已经愈演愈烈,先是2003年国外专利集团向我国DVD生产企业收取专利费;然后是2004年年初思科诉华为软件和专利侵权;此后不久,日本丰田向媒体证实,诉讼直指吉利涉嫌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

  种种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表明,外资已经将专利输出和技术控制作为了将来竞争的主要手段。在IT行业,IBM和惠普等企业基本占据了市场的高端和主要的专利,而中国的手机制造行业则基本都要向外国企业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2002年,6C联盟(松下、JVC、日立、东芝、三菱、时代华纳)起诉国内DVD厂商侵权,致使国内厂家每生产1台DVD就要支付4.5美元的专利许可费。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以来,在我国产业领域申请的专利中,90%由外国公司抢注。

  这种利用专利的竞争,不仅让外资把握了行业的大部分利润,而且可以制定和修改行业规则,同时也不会招来垄断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曾经提醒:“在一些产业中,我国自有品牌受到的冲击很大,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和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而跨国公司的控制则相应呈现加强的态势。跨国公司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来控制中国某些产业,进而在国内市场形成垄断。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

  在此情况下,专家学者预言知识产权问题将成为中外贸易争端的一个新焦点乃至“沸点”。

  外企完成部分行业布局

  和入世前两年相比,一些行业的合资情况逐渐减少,而像汽车行业,在2004年只有戴克和北汽的合作。这种现象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资已经在部分行业完成战略布局。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汽车产业,如果只看国内企业,尽管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经历了三年的快速发展,但整体市场散乱的局面仍未得到改变,一区一厂的现象广泛存在。但如果从国外企业的角度分析,在合资的框架之内,国内企业已经呈现出和国际汽车市场类似的6+3格局,也就是外资主导下的在华产业布局已经基本形成。大众、通用、福特、雷诺-日产、丰田、戴克6大以及宝马、标志-雪铁龙、本田三小基本都已经完成了合资布局。下一步就已经在等待汽车行业的全面开放。

  同样在石化行业,由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和中国石化集团合资的福建炼化一体化400万吨/年扩建至1200万吨/年炼厂项目已获批准;在油品营销领域,埃克森美孚、壳牌、BP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在东南沿海四省合资经营的2900座加油站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

  目前进入“世界500强”的石油石化公司、世界著名的专业化公司都已在华进行了投资布局。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在中国投资总额已达100多亿美元。BP公司已成为在华投资最多的外国石油公司,巴斯夫公司则成为在华投资最多的外国石化化工公司,涉及业务领域不断拓宽,涵盖上、中、下游。

  同样,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13家外资银行获准在华开办网上银行业务;24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业务;5家外资银行分行获准开办QFII托管业务等。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保险、零售、物流等重要领域。

  现在,跨国公司的战略重点已经转向将中国公司向地区总部的转变。最新的数据显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逾220家,部分投资性公司已经或正在向地区总部转变,其中上海79家,北京30多家。这种转变预示着外资在“后过渡阶段”将由资本输出和战略布局向全面竞争进行转变。“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外资企业新闻 全部外企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