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本土化捷径:做一个良好中国企业公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 03:03 第一财经日报 | |||||||||
麦肯锡大中华分公司董事长欧高敦 本报记者 陈雪频 发自上海 1979年,可口可乐公司返回阔别了30年的中国,开始重新在中国开展自己的业务。这是第一波跨国公司登陆中国的开端,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5年。
25年的时间,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公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同成长,成为了驱动中国经济的三股力量之一,与此同时则是这三种经济业态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 从销售代表处到涵盖所有价值链环节的在华集团公司,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慢慢地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开始成为“中国企业公民”。 伴随这种变化的则是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中国企业的迅速成长,跨国公司和中国公司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 生根·深耕 据麦肯锡大中华分公司董事长欧高敦分析,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国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二阶段是开始投资建厂,第三阶段则意味着中国市场已经成了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最近两年有一种很明显的趋势是跨国公司对于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视,欧高敦说,“几年前中国市场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还主要是一个采购基地,而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商业运营中的各种环节,从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物流、客户服务到人才培训等等。” 回顾跨国公司在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欧高敦认为其中的成功者主要得益于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适应和成功的国际化策略,而那些失败者则主要是因为忽视了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开发适合本地市场的个性化产品。 “他们充分利用了已有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时很好地进行了一些本土化方面的努力,在渠道建设、成本控制、客户认可度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欧高敦在总结跨国公司中国发展经验时说,这种经验对于中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跨国公司和中国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某种变化:一方面他们在某些领域展开合作,一方面他们又在某些领域展开竞争。欧高敦将这种关系比喻成“舅舅和外甥”的关系——舅舅更有经验而且拥有更多资源,而外甥则更加富有活力。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建立起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欧高敦认为这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意味着“外甥”正在迅速长大。 公民·共赢 随着最近,“品牌危机”和“企业公民”的提法不断被媒体提及,一方面在中国的主流财经媒体各种有关“最具影响力”、“最受人尊敬”的评比中大多数都是那些跨国公司,一方面在过去的“品牌危机”中被媒体屡屡曝光的也是那些跨国公司。 欧高敦则认为“品牌危机”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消费者比以前更加成熟,“他们越来越敢于去质疑这些跨国公司建立起来的定位和形象,并越来越清楚什么是合适的处理方式。他们期望跨国公司能够采取和他们平等的姿态处理这些事情,并能够在这个社会中负起应有的责任起来。” 而这恰恰是这些跨国公司也需要好好反思的地方。有的跨国公司在宣传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夸大了他们产品的优点,从而也导致了消费者对他们的期望有点过高。一旦发生品牌危机,他们又没有及时地向公众传达他们正在采取的措施问题,欧高敦建议跨国公司需要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很好的沟通渠道。 而那些媒体有关“企业公民行为”的评比,欧高敦则认为这意味着这些跨国公司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同时也是离他们在中国的发展目标越来越近,这些奖项对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是中国公司致力于培育世界公民的形象;一方面则是跨国公司努力培育中国公民的形象。这种互动往往是同一问题在不同空间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其反映了本质却是一样的,即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所有的公司都必须同时在所在国市场中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