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群的水厂噩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 16:27 中国《新闻周刊》 | |
■本刊记者/刘溜 作为牛群“五子牛教育集团”惟一的一家企业,五子牛水厂成为牛群不断往里扔钱的无底黑洞,也成为一个外行不善经营的典型例证 从记者现有的调查材料来看,五子牛特校获得的近600万的善款,除去剩余的81万,还有500多万,有人怀疑这笔钱最大的可能,是流往了牛群着力创办的“校办工厂”——五子牛水厂。 2002年5月17日,牛群特校出资48万,收购了蒙城三义镇九龙泉矿泉水厂,水厂原有的设备估价为12万,牛群特校与水厂原持有者——三义镇镇长张勇各占80%和20%的股份,新成立的水厂被命名为五子牛矿泉水有限公司。牛群任公司董事长,张勇任总经理。 2003年6月,因与牛群产生矛盾,张勇辞去总经理一职,由牛从北京带来的“智囊团”之一的曹晓香接任。2004年1月,张勇将自己20%的股份(合88000元)捐给牛群,至此,牛群拥有水厂100%的股份。 水厂成立不久,牛群出资30万,和五子牛特教学校以及五子牛矿泉水有限公司共同入股成立了五子牛教育集团,注册资金为3000万,牛群任董事长。按照牛群的设想,集团还将陆续收购一批企业,有一阵牛群的名片上加了不少企业董事长的名号。“但最后都没有谈成,也没有投入过一分钱,集团其实是虚的。”教育集团的一位前工作人员张建(化名)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混乱的资金管理 据张建说,集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处:一是2002年5月8日牛群从安徽省农业银行个人贷款得来的200万;一是特教学校的资金,也就是从慈善总会返还的善款。“而水厂一直没有回报”。慈善总会拨来善款会进集团一个专门的账户,但那只是一个过账账户,一般在3天内就会分流掉,分往集团或学校或水厂,“因为申请拨款前牛群会就使用用途向总会打报告,但具体是如何申请,则只有牛群本人和慈善总会知道,而如何分流,牛群签字就可付,只有他一人说了算,其中并无一定原则可循”,张建说。 集团的资金支出,有如下几方面:一是集团的事务和人员开支,“集团注册花不了几百块钱,而人员实际上就我一人领工资,我一年的工资总共为1万元左右”;二是北京办事处,这是牛群为特校募集资金、推广矿泉水销路而设立的,办事处存在了一年的时间,总共花销50万;三是特校,大的支出就是曾买地花110万,但后来退还了,其余的支出很少。像那台备受非议的测身体功能的仪器花了25万,也是在学校的日常开支中支出的。 所以说,集团剩下的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水厂,水厂是集团下惟一一家企业,牛群对它非常重视,“三天两头往水厂跑”。张建说,从安徽农行贷来的200万元全部用于水厂,分三四次拨完后,后来又不断地往里加拨钱。张建记得,当时水厂三天两头向集团要钱。而当时任水厂总经理的张勇说,水厂除了集团的投资和安徽农行的贷款外,也再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 牛群立志要把水厂办成“国内水王”,而“在水厂的投资完全是个黑洞”, 2002年10月,水厂从三义镇周楼村征用了100亩土地,征地补偿费用共78万,实际支付了三四十万。修了一条水泥路,用了10多万。修建一栋办公楼,加上装修,总共150万。建成2个仓库,花了20多万。在生产设备投入方面,据当时的总经理张勇介绍,水厂开业三个月内,就从日生产10吨猛增到日生产200吨。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并未取得相应的回报,据安徽信泰会计师事务所于2003年6月24日对水厂作的审计报告来看,从2002年8月到2003年6月,水厂的年销售总额不过69万元,在尚未交纳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除去成本,仍亏损了16万,此时水厂的资产为431万,负债387万,加上一套未列入账面的捐赠而来的生产设备83万,负债率高达91.4%。
中国《新闻周刊》封面系列报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