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所曾属于牛群的学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 16:27 中国《新闻周刊》 | |
■本刊记者/刘溜 □ 于飞
蒙城县的一纸红头文件,使资产数百万的“五子牛特校”成为牛群的个人资产——于是,便有了牛群的“裸捐”之举。前后滚滚而来的,是近600万元的善款。但是,这些钱却大部都没有花到学校上 回想2002年12月6日在全国政协礼堂时的牛群,是何等的豪情万丈。在那个盛大的捐献仪式上,牛群当场宣布将自己名下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今后的所有收入全都捐给慈善总会特殊教育事业,甚至于“把遗体交给实习医生放胆练去”——是为“裸捐”事件。 捐赠协议当场予以公证,慈善总会特授予牛群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大使”的荣誉称号。 据参加仪式的人回忆,现场的牛群格外激动,面对众多记者,面对几十个来自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孩子,他流下了眼泪,说:“社会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和厚爱我无以为报。惟一能做的就是从今天开始,把自己的心永远托付给蒙城,将后半生献身慈善事业,把自己的一切捐献给中华慈善总会五子牛特殊教育项目……” 实际上,牛群捐出的全部资产的有形部分,就是“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但其固定资产价值几何,捐献资产的公证书里并没有说明。 牛群捐出的无形资产,包括“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的无形资产”、以“牛群”、“牛群的图像”及与牛群有关的所有在国家商标局注册的商标及其所有权、使用权、获益权属于牛群本人的部分,也定义模糊。 “裸捐”这个说法,是媒体叫出来的。对“裸捐”在法律上该如何定位?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就觉得这个词“很奇怪”:“无形资产有很多种,像知识产权就定义很明确。但像牛群这种,他说我的名声就是资产,可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法律上给予明确界定,而且如何核实如何兑现也是个难题。” 一所曾经归属牛群的学校 不管听得懂听不懂“裸捐”,善良的普通人们对牛群捐赠声明中有一条是听明白的:牛群声明,自签署日期开始,他本人所有的广告费、劳务费收入全部归中华慈善总会所有——从此后牛群再挣的钱就全部归慈善事业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高尚的公益精神吗? 不过,仔细看一看,牛群的“裸捐”与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的命运和归属紧密相关。谈“裸捐”,必不能绕过这所学校。 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95年的蒙城县聋哑学校。王之峰与侯志是蒙城县最早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成为聋哑学校成立时仅有的两名特殊教育老师,其余都是普通老师。王之峰回忆学校开办之初时的情况说,“第一年招了四五十人,分两个班,学校几乎没有任何设备。一开始县里拨了几万块钱,后来就不再拨了。学校经济很拮据,光靠学费和补贴连日常开支都不够用”。 1998年前后聋哑学校发起过一次社会募捐,那次募捐让王之峰印象极深:“老师们分头带学生下乡,到各乡镇向单位要,像要饭一样。我带了5个学生,最后要到了50块钱,还是不错的收获。那次总共募捐到几百块钱,后来再想找人捐就更不容易,也就不敢再想募捐这回事了。” 中国《新闻周刊》封面系列报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