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锐管理在线:收购重庆摩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16:45 新浪财经 | |||||||||
博锐管理在线 范红杰 重庆摩帮在坠落? 在2005年里,关于重庆摩帮的位次变化,已经成为中国摩托车行业最大的新闻:在种种媒体的报道里,重庆摩托车行业的产销量下滑明显,以致于错失多年的龙头地位,而在去
据新华社报道,重庆五大摩托车企业1-6月销售215万辆,同比下降10.9%,其中仅5月就库存摩托车8.62万辆。新产品产值也呈下降趋势,其中隆鑫新产品产值减少7200万元,下降78%,建设下降4.1%。作为支柱产业的摩托车产业不景气,直接影响重庆工业效益。2005年1-5月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42亿元,增长3.2%, 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 一时之间,各种猜测和预测遍布坊间。 甚至有媒体报道,由于重庆摩托车行业产销的集体跳水,使重庆市政府建设“摩托车之都”的政策受到质疑,而美国尤因管理集团的造访,更让整个重庆摩托车行业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此间传出重庆市欲引进外资,通过其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实现重庆摩托车行业的大整合,力图将重庆5大摩企组建成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巨无霸”,从而做强整个重庆摩托车行业。 按照重庆市政府的意图,是否能实现重庆摩托车行业的再次雄起呢? 显然,浮出水面的,只是冰山之一角。 祸起销量? 一个明显的对比是:1~4月,全行业累计产销摩托496万辆。在重庆、江浙、广东和鲁豫这全国四大摩托生产板块中,江浙、广东、鲁豫销售上升,而重庆销售下滑。重庆板块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27.26%,而去年所占比例是34.80%。目前江浙板块销量已超过重庆,居四大板块之首。1~4月,重庆5个百万辆级摩托车生产企业中,只有建设销量为正增长,宗申、隆鑫、力帆和嘉陵均下滑。而在上半年的产销排名中,除了重庆5大家中有2家落选。 如果没有产销下滑的事实,重庆摩帮还会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焦点吗? 事实上,重庆摩托车行业的危机早就存在,只不过是在市场发生剧烈变化后才得以爆发。 重庆市政府的积极表态,使重庆市政府的苦心表露无余:一是来自重庆摩托车行业内部的重重危机,开始逐渐爆发,而这必将影响重庆市政府所主导的将摩托车作为支持产业之一的政策的实施,说明重庆市政府已经意识到,并对此甚为担忧;二是表明重庆市政府做强摩托车产业的决心不变,而且正努力地寻求新的突破。 在会见奈豪弗时,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表示:“重庆摩托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内部其实已危机重重,如不进行重组,国内行业老大的地位将面临挑战。”在他的构想中,将重庆摩企整合为年产能500万台的集团,无论是采购还是运输成本,都比现在有优势。 危机在哪里? 首当其冲的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多年来,重庆摩帮凭着先天优势——当地作为中国摩托车的发轫之地,不仅具备良好的配套条件,还具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重庆摩托车企业的成功更多地要归功于当地独具的环境条件。即使在今天看来,重庆摩托车企业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先天优势的巨大孵化作用。现在,许多民营企业的高层都来自嘉陵、建设等几大国有企业。或许正是由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重庆摩帮才得以借助先天优势,先发制胜,在中国摩托车版图上占据极其重要的一极。时至今日,重庆一直是公认的摩托车板块之龙头,独领风骚多年。但是,顺风顺水的得意使重庆摩帮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如何占领更多的市场、如何获得更多的财富上,也就是说,重销售轻技术使重庆摩帮在低投入高回报的盛宴中狂欢,结果是凭借各种销售手段一度领先,但是,更突出的是根基不牢的问题。 在重庆摩帮的众多人士心里,今年的销量下滑不是偶然的。重庆某摩企高层的话切中要害:“前几年民企老板靠胆子大,很容易就发了财,但实际行业情况可概括为‘粗糙肤浅,急功近利’。”对于重庆摩帮的炒作之风,连广东摩企也不得不佩服:“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投入,在重庆摩帮很普遍,那些暴富的老板们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一个方面说明前几年挣了不少钱,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一些老板的急功近利思想非常严重,因为对技术的投入不仅更为巨大,而且见效慢。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市场和销量。” 产销量一直是重庆的骄傲,也是支撑着重庆摩帮的滚动发展的源泉。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看待重庆摩托车行业的产销状况的变化呢? 从过去来看,重庆摩托车行业的产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首先是其天生就具备的硬件环境。可以说,重庆摩托车行业在全国的异军突起,凭借的是当时的产地优势和市场形势。从产地优势上看,重庆是具有雄厚工业基础的城市,不仅是技术水平,还是人才储备,都是得天独厚的,同时,嘉陵、建设等几大军工巨头在中国摩托车行业的领头作用,尤其嘉陵被誉为“中国摩托车之王”,使产自重庆的摩托车比较容易地受到市场的认可,产地效应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然,正是由于摩托车在重庆的先发之势,使重庆摩帮在形成气候之前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当时的市场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先走一步,占尽先机。如果从市场形势来看,当时摩托车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对摩托车的质量意识不强,在这个过程中,重庆摩企可谓如鱼得水,春风得意。 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使重庆摩帮忽视了对质量和技术的追求。“以前,很多企业甚至连工业产品制造的制造程序都不懂,为了迎合市场对低价车的需求,看到什么车赚钱,立刻拿来组装,对于管理、质量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也不够重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重庆某摩企老板更是直言不讳。 对于这种行业地位的巨大落差变化,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认为有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重庆摩托开拓市场的方式不对头———低价竞销,相互杀价,能加以证明的是惨痛的“越南教训”;其次,重庆摩帮无论是生产还是营销,都是各自为阵,处于散乱状态,这是造成互相杀价、低水平重复制造的直接原因。 重庆摩托车企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基本认同以上观点。隆鑫工业集团某高层告诉记者,重庆摩帮用数量抢市场,不重视产品差异化,各摩企造的摩托车大同小异。另外一摩企高层则认为,重庆摩帮前期积累不够,广东和江浙两大摩帮现在一发力,重庆摩帮辛苦赚来的市场便开始萎缩,重庆摩企不得不压低产量。 也就是说,重庆摩帮今天所遭遇的市场地震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隐患埋藏已久。那么,造成这个恶果的原因在哪里呢? 即使在今天,几百万元的设备费用根本算不上门槛。一个比较常见的事实是,一些职业经理人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迅速转型,通过手中的资金进行收购,而实际上,由于品牌繁多,在竞争加剧后,一些企业面临倒闭,或者欲抽身退出,因此,品牌的转手就不是难办之事。这些职业经理人为什么要把自己挣的钱投入生产领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摩托车的销售,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摩托车的生产制造实在不难,而利润又相对丰厚,所以,这在某个时期成为一种比较频繁的交易活动。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一个自信,这就是对市场网络资源的高度信任。 “很多摩托车企业都在忽悠,他们忽悠我们,我们就忽悠消费者。”在进行市场调查时,一个经销商曾气愤地对《摩托车世界》说。也就是说,以营销的好坏来决定企业的胜负成为一个硬规则。正是这样,出于对市场的渴求,也出于市场环境的要求,许多企业都拼命地比拼营销手段。重营销轻研发就成为必然。 “我们首先要活着,然后才是活下来,最后才是活得很好。”重庆某二线企业总经理如是说。他的意思不无道理。过去的“蹩腿”思路既使重庆摩托车企业获得发展的先机与雄厚的积累,甚至成为中国摩托车版图中最具有实力的企业群体,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同样的原因,重庆摩托车企业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根基。 “相比广东企业,重庆摩托车企业比较争强好斗,喜欢出风头,做表面文章。也许是创业时所锻炼出的胆量,以及在其间所尝到的甜头,使重庆的摩托车企业像在温水中煮着的青蛙,如果不警醒,不拿出实际有效的行动,重庆摩托车行业的整体坠落不是杞人忧天。”一位因为不看好企业发展前景的原因而离开的某企业原高层在接受《摩托车世界》电话采访时说。 能够予以证明的是来自重庆某媒体的报道。据《重庆晨报》报道,重庆摩帮直面被江浙、广东企业赶超的尴尬局面。6月13号,6家重庆主要摩托车企业高层纷纷表示正在“补课”。显然,这已经说明重庆摩帮已经醒悟,并强烈地意识到,这样的差距不是“一日之寒”。 恶果已经结出,那么,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呢?这已经成为重庆市政府和重庆摩托车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重组救市? 来自《经济观察报》的一篇报道,凸显重庆市政府的焦虑,同时,也反映出重庆摩帮所存在着的危机已经要影响到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了。其中有一句话很形象:汽摩打喷嚏,全市患感冒。在这个焦虑时刻,重庆市政府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大洋州的彼岸——期望来自美国的投资管理机构能够担起如此重任。 6月20日,美国尤因管理集团执行总裁奈豪弗的来访,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的亲自接见,也表明了重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更能由此窥见其急切之心。“重庆摩托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内部其实已危机重重,如不进行重组,国内行业老大的地位将面临挑战。” 按照他的设想,如果将重庆摩企进行优势整合,使其成为一个年产能达到500万台的大型集团,那么,今后无论是在采购还是运输成本上,都会具有显然的比较优势,从而为重庆摩帮的强化做一个基础。 事实上,情况并非那么简单。8月份,《摩托车世界》赴重庆进行采访时,就此事咨询了重庆的主要企业的有关人士,都对此报之一笑。“怎么整合?说得简单。不是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有多复杂,仅两大军工企业,也不是轻易能改变的。主动权不是政府,政府最多只能做个媒人。但是,媒人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呢?” 其他几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研究方面的资深人士当即进行了否定:“不可能。”他们的否定态度为什么如此鲜明而坚决呢?关键之关键在于重庆摩帮的实质问题不能解决,而整合并不一定能够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当然,这也缘于前车之鉴。 重组不是新鲜事物,对于重庆摩帮来说。为了使重庆摩帮能够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竞争优势,重庆曾经力推嘉陵、银钢和力帆,建设和隆鑫的重组,甚至还设想成立出一个“2+3”方案:即将两个国有企业(建设、嘉陵)和三家民营企业(力帆、宗申、隆鑫)等五家企业组成一个“航空母舰”,但结果却是不了了之。在上个世纪90年代,重庆市政府还曾组织实施“4+4”方案,即把当时四大国企嘉陵、建设、望江、平山与四大民营企业力帆、宗申、隆鑫、兴华进行资产重组。同样也因为种种原因,既没有开花,更奢谈结果。 有业内资深人士将其失败原因归结为:90年代,重庆市推动嘉陵、银钢和力帆的重组中,由于嘉陵是并非市属国企,银钢和力帆是民营企业,重庆市政府想通过政府之力来推动重组自然是困难重重。而在90年代建设和嘉陵两家国有企业的重组过程中,由于嘉陵和建设分别与本田和雅马哈建立了合资公司,因此重组方案提出以后就受到了本田和雅马哈的反对,最后导致方案成为“水中月”。重庆市经委汽车产业处副处长谭晶宇表示:“由于重庆摩托车企业所有制成分复杂,条条块块分割,矛盾重重,过去的重组又过分注重了行政手段,所以搞了几次都不能够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