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案例剖析 > 《中外管理》2005 > 正文
 

中外管理:联想突破 跨国并购的冲动与焦虑(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 13:58 《中外管理》
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调查分析

  早在联想并购壮举发生前两个月,“国际化”就已成为本刊所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们在去年11月的年会上即对此话题做了专项调查,结果引人深思。

  本刊记者 杨 光 邓羊格

  在WTO从今年起真正走入我们的企业生态后,国际化就成为了很多中国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很重要的主题。那么,究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展如何?思路如何?挑战如何?……为此,本刊在去年11月的第13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就国际化问题,对参会600多位企业经营者进行了现场调查。

  他们都是谁?

  在本次调查中,一共回收有效问卷116份。

  关于受访者身份:企业董事长、总裁所占比例为56%,企业副总所占比例为25%,企业中层主管所占比例为14%,非盈利机构主管及政府官员所占比例为3.4%。这与我们会议13年来一贯的品牌定位是相符合的。

  关于受访企业所在行业:制造业所占比例最高,为31.9%;其次是多元化经营,达到18%;相对其它较为分散的行业分布,能源类企业占到8.6%。这与随着中国经济迅速成长,能源类产业日趋兴旺活跃,是成正比的。

  关于受访企业的所有制:股份制企业与私有企业旗鼓相当,同以34%居第一位,外资企业占13%,国有企业占9%。

  我们离国际化有多远?

  在本次调查中,关于“您的企业是否已经或打算国际化?”,受访企业经营者中有57%回答“是”,另有43% 回答“否”。鉴于参会企业里中小企业占多数,应该说这个近六成的比例,说明近年来中国企业整体在国际化意识及国际化行动中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现实当中,少部分中国企业经营者,在面对社会、面对诚信时,仍总习惯将“出国”当作雷打不动的衡量标准或推拖反悔的理由时,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企业离真正的国际化,仍有相当的距离。因为,越是国际化,“国界”就越不应成为我们所关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当我们企业仍不能把“社会”和“诚信”当作决定自己行止的天条时,就足以说明了我们一部分企业家在“头脑”里依然没有真正“出国”。

  国际化的内涵是什么?

  当今,我们很多企业、政府和学者都在关注“国际化”,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真正的国际化有哪些要素?其中哪些要素又是最重要的呢?

  在本次调查中,参会企业的看法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被认可最广泛的国际化要素,是“人才国际化”(61%),其次是“资本国际化”(52%),说明了中国企业在实践当中切身感受到了这两项要素的不可或缺。而我们自身作为正在崛起的世界工厂,“生产国际化”排列最后是不难理解的。

  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研发与渠道,这一产业链上的上游与下游双双被认为是一个并不非常重要的因素(同为40%)。而这两点,其实恰恰是我们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当中的软肋。试想,势单力薄的中国“加工型”企业,在没有足够资金与人才的情况下,如果再不通过国际化合作来“借力”,要想实现技术翻身是很困难的。而我们走出去,如果不能对海外渠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那么我们要想有效占领海外市场,同样是举步维艰的。相对而言,海尔与三洋的渠道互换合作、联想对IBM个人电脑的收购,就更显现出了独到的远见。

  国际化的道路何在?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自然对如今越来越眼花缭乱的国际化思路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我们也大致归纳了几种大家熟悉的模式及代表企业,并将它抛给了我们的参会企业,以倾听企业实干家们的高见。

  结果,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以联想赞助奥运为代表(调查时联想尚未收购IBM)的“品牌先行”模式,得到了最多受访者的认可,为37%,而且遥遥领先!以超过第二位“海外建厂”模式多达16个百分点而鹤立鸡群。同时,我们进一步统计发现:在认可“品牌先行”模式的受访企业群体中,“已经或打算国际化”的企业要比“尚未打算国际化”的企业多16个百分点(分别为54%与38%)。也就是说,认可“品牌先行”,更多是来自企业在实践中的现实感悟,而不是观望中的随意推测。

  这一现象,应该说是很值得我们各界进一步深入调查、解读与评估的……

  实现国际化,卡在哪里?

  在本次调查中,当我们问到“您认为实现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时,受访企业经营者把最长的叹息留给了“国际化人才”的短缺,为34%;其次,就是担心“文化冲突”,为23%;政策障碍,仍然不容忽视,为21%;而资金反而不是企业家心中的主要麻烦,仅为11%。

  而人才缺口,显然是全方位的,包括:浅层面的“外语人才”、中层面的“熟悉海外市场运作规则的操盘人才”,以及真正“具有国际化思维,能将企业的整体运营用全球化的视野来规范、引导的战略人才”。那么,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国际化人才缺口,该如何补足?究竟是时不我待地用西药大补,还是立足自身地慢工出细活儿?究竟是等不得,还是急不得?……这些也都是我们官产学各界应该共同深入思考与尽快联手解决的一个严峻话题。

  最后,在此谨对参会企业朋友们对我们这次调查的大力支持和厚爱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刘源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