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白勇周攀峰
在中国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中,监事会无疑是一个最尴尬的机构。东北的一家上市公司,监事会主席实际上是由董事长指定的,其出差办事要经过总裁批准,所有费用报销都需要总裁签字,监事会成员全部是公司的中层干部,也没有任何常设的办公室,你说是谁监督谁?他们连许多事情都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没有办法调查。结果,公司违规操作被证监会
查处,这个监事会主席倒也没承担什么责任,到“点”退休了。记者不禁要问:这样的监事会究竟有什么用?
监事会:聋子的耳朵在2001年沪深两市1000多家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中不难发现,有近400家公司的关联企业存在侵害上市公司权益现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达300亿元之多,中小股东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伤害。
董事会被大股东控制,代表大股东的利益为所欲为。那么,负责监督董事会的监事会哪里去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确设有监事会,但我们只解剖一下监事会章程,就会明白,监事会只是摆设而已。
细读一下监事会公告,真让我们忍俊不禁:无论出了什么事,中国股市所有的监事会公告都是惊人一致,几乎一字不差:
“本着对全体股东负责的精神,监事会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对董事、经理及公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了相应的检查与监督,没有发现违犯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这段文字完全可以先打印若干份,随时填个日期,拿出橡皮图章在红油泥上一摁,盖个戳儿就完事。监事会一年到头就这么个事。那些出现虚假财务报表、不正常关联交易、当权者中饱私囊的上市公司,无一例外地都设有监事会,但这些置中小股东利益于不顾、欺骗投资者的行为,却在监事会的眼皮底下愈演愈烈。猴王股份原监事会主席任元还兼任猴王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可谓集企业、党委、职工等所有监督职责于一身。他说:“据我了解,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监事会主席由工会主席担任,而工会主席本身在党委书记、董事长领导下工作,不可能发挥作用。”更有意思的是,任元工作调动后,猴王监事会主席一直空缺。以至于记者问及猴王员工公司监事会的情况,他们居然觉得惊讶:“监事会?有这个部门吗?”
谁剥夺了监事会的权力
《公司法》规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由股东大会选举,职工代表出任的监事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监事会不受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领导,只对股东大会负责。并规定公司董事、正副总经理不得兼任监事会成员。
《公司法》也明确了监事会的职权范围:第一,可随时调查公司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审阅帐簿、报表和文件,并请求董事会提出报告;第二,必要时,可根据法规和公司章程,召集股东大会;第三,列席董事会会议,能对董事会的决议提出异议,可要求复议;第四,对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和处分的建议。然而,有机构曾对湖南34家上市公司监事会7年来的运作情况调查之后发现:其中有76%的企业监事会没有专门办公场地;52%的监事会没有检查过公司的财务;94%的监事会没有发现、指出过公司董事、经理在执行职务时存在的违法、违规或违章行为;没有一个监事会提议过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这样一个独立性很强的部门,怎么就成了“聋子的耳朵”?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上“一股独大”的特殊性,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构成就先天不足。首先,作为大股东利益代言人的董事长,本身肯定不希望其权力受阻,不可能在身边放置一个眼中钉来监督自己,多数情况下,都是暗地里推举自己的亲信控制监事会,为自己创造无人约束的环境;其次,股东代表监事与董事会、经理班子成员大多出自同一股东单位,原来就是“同僚”,这种关系不太可能使监事严格执行监察职责;第三,职工代表监事都是上市公司的员工,都要在公司领取报酬,除了监事角色以外,在原来的本职岗位上同样要接受公司执行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低头不见抬头,抱着留后路的思想,使他们在行使监督职权的时候自然不自然地大打折扣,而且在职工监事的选拔上,过于偏重其先进性、模范性,轻视了其经营监管能力,他们的话语权就非常有限;第四,在目前公司结构中,除了监事会这一监督机构外,还有党委、纪委、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也就是说,在其它渠道公司执行机构也会受到监督。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监事们或多或少地放松了监督意识。这无形中削弱了监事会的地位,增加了公司执行层滥用职权的风险。
我国公司监事会的两个主要职能——合法性监督和妥当性监督也不那么令人满意。特别是对各种决策的妥当性监督上,监事会必须拥有了了解同董事会一样的有关这一决策的各种信息,目前这种条件还很难具备。因此,监事会在多数情况下也只有随声附和董事会的份。
此外,监事会虽然具有对公司财务的检查权。但公司的唯一法人是董事长,除非得到其授权,监事会并无“以公司名义进行财务检查”的权力,况且整个检查所产生的费用均在公司报销,这简直是“拿着贼的脏钱去捉贼”的“混蛋逻辑”,也没有哪个董事长会拿自己的钱给自己找没趣,这样一来,那就不查了吧。监事会:是复兴还是消亡
2000年,国家下发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中,再次特别强调“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但由于上述原因,监视会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
监事会不是中国的创造,但以如此方式规定设立这种职能的监事会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创造。但是,我国目前监事会形同虚设的事实直接影响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质量,也使监事会成了一个不尴不尬的鸡肋。
当然,就连探索公司治理结构上百年的西方国家,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关系的磨合中也是大伤脑筋。以美英为代表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干脆不设机构独立的监事会,董事会既是决策机构也是监督机构,但这种前提是它们花了数十年建立起来的完善的两权分离制度。即使如此,董事会的两种职能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在上世纪70年代后日益凸显出来。于是英美公司又创立了独立董事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外部(独立)董事。通过这些不在公司任职的外部董事对公司内部董事及经营管理层起监督作用,独立董事实际上已经完全取代了监事会的主要职能,也较好地保证了监督人员的独立性人格。
鉴于我国监事会与董事会信息不对称,难以真正实施监督职权的问题,在企业中设立独立董事的设想被提了出来。人们因为对我国监事会制度的实际效果大失所望,又找不出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因此转向热衷于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几乎要放弃已经在观念和制度上被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的监督机构——监事会。已经有不少人主张如果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就干脆取消监事会算了。
确实,设立独立董事、监事会、纪检委、职代会、工会等多个监督机构却又不能解决问题的现实令我们在世界面前显得尴尬不已。监事会究竟能否在我国公司继续存在,政府并没有作明显的选择。一方面,政府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大力引入独立董事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重点企业监事会的建设力度。
由国务院任命的第一批36位监事会主席已经派往中央管理的100家国有重点大型企业;也任命了15位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监事会主席,还陆续举办了各行业监事人员培训班。同时,中国证监会也明确指示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聘请一定数量的外部独立董事。
不管怎么说,“能监事”才是硬道理。如果监事会存在,那就让它真正监起事来;如果监事会不存在,那就让独立董事扛着未尽的职责继续前进吧!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