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们,这些高考招生诈骗套路千万别信!

@考生们,这些高考招生诈骗套路千万别信!
2023年06月12日 19:56 光明日报

高考已经结束,然而,刚刚准备放松身心的广大考生和家长们,面对与高考招生、填报志愿有关的各路信息,务必要保持警惕,遇到诈骗及时报警,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为提高广大考生及家长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鉴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本文将分享真实案例中常见的高考诈骗套路,帮助大家远离诈骗陷阱,让反诈防骗成为所有考生和家长的必修课。

一、诈骗套路

案例1

声称交纳报名费即可免试读大学

低分也能读名校

2022高考成绩公布后,应届高考生苏某认识了一个叫“唐”的网友。“唐”表示可以将高考成绩不理想或未参加高考的学生协调到某高校读书,不过考生需要支付一定金额的“报名费”,在报名成功后他们会将一部分费用返还回来。而缴纳完所谓的“报名费”后,苏某迟迟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心生疑虑的苏某便找“唐”想讨要个说法,不料却被对方拉黑了。

法官提示

根据刑法第266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不法分子多称“自己与学校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关系熟络,可以操作一番”,或是声称高校有家长和学生不了解的招生渠道,利用所谓的“信息差”来引诱求学心切的家长和学生,向其索取钱款,以此来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案例2

谎称私人关系有保送名额

给学校捐款可“捐出”入学机会

林某听说周某有门路可以弄到保送某著名高校的名额。周某称自己有熟人在该学校,但需要一笔8万元的联络费。在收到联络费后,周某陆续以“给领导送礼”“以学生名义向校方捐款可以额外加分”的理由向林某索取钱款,同时自导自演,每隔一段时间将聊天截图发给林某。周某还在网上找人伪造了招生资格审批表、教育部批复等文件,让林某误以为上学的事情已经办妥,但录取通知书却遥遥无期。最终,周某共骗取林某钱款共计1343505元。

法官提示

教育部“三十个不得”禁令中明确要求,省级招办不得违反投档工作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校投放考生档案,不得违反规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标准录取考生、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一切非官方渠道发布的可以内部降低分数“补招”“补录”的招生办法均不存在,学生和家长在面临类似信息时要谨慎辨别,切不可相信诈骗分子的连篇鬼话。

案例3

拿钱可买“内部招生指标”

交钱就能上军校必有诈

朱某等三人以安排叶某儿子就读军校国防班为名,向叶某作出承诺:虽然分数不够,但是学校有“内部招生指标”,其可以安排叶某的儿子上军校,但是需要先交纳5000元保证金。朱某给叶某看了学校的招生公文,叶某当即决定交付保证金5000元。交付保证金后,朱某等人又以“收取学籍费”等名义向叶某索取了数十万元。当叶某与儿子到了学校后,发现未能入读“国防班”,仅作为旁听生与统招生一起学习,日后拿的只是自考文凭。

法官提示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诈骗,有的假冒军校领导、军队干部,吹嘘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更有甚者,编造虚设招生机构,伪造各种公文,诱骗考生和家长。军校招生与其他地方高校招生一样,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招生没有计划外名额,军队和武警部队不允许任何个人私自携带招生公文,招生过程也不存在向考生或家长展示公文这一环节。

案例4

假借提前发放助学金、补贴之名

骗取学费

2016年,家境贫寒的高三毕业生徐某某,被南京某大学英语专业录取。当年8月21日,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徐某接到诈骗电话,被陈某等7人以发放助学金的名义,骗走了全部学费9900元。随后,徐某在报警回家的路上突然晕厥,因心脏骤停而不幸离世。最终,法院以诈骗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该团伙成员无期徒刑。

法官提示

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大学生而言,有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和“绿色通道”等。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资助,都不应要求学生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也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当接到自称教育、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等时,考生及家长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

二、反诈提示

考生和家长们除了对于日常学习、高考分数以及最终录取结果要多加关注,对于各种诈骗陷阱也要时刻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第一,理性分辨真伪。在录取过程中,所有考生都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自己的录取状态,因此不必过于担心,更不要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对于所有声称“可以通过特殊手段来升学”的说法,学生和家长都要保持警惕,不要相信任何“旁门左道”,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指标费、关系费的条件,一律不能相信。

第二,不在社交平台暴露重要信息。在重要时刻我们总会想要与他人分享成果,但是以下信息切记不能晒——准考证信息、身份证号、考生号及密码、成绩单/成绩查询界面、高考志愿填报纸质表和录取通知书内文。上述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得,即使学生对信息做了模糊处理,稍微掌握图像修复技术的不法分子均可以将其恢复,并加以恶意改造利用。

第三,通过官方正规渠道核实信息。很多骗局中,骗子的准备工作都会非常专业,学生和家长普遍无法立刻发现“真假美猴王”的区别,因此在收到任何与考生有关的信息和录取通知书时,都要第一时间进行核实,通过官方指定的查询渠道进行查询验证,或进入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特别提醒考生家长,涉及转账情况时,要通过多方途径来核实账号真伪。

第四,及时止损报警为上。高考骗局花样繁多,不法分子往往会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假冒高校招生人员等方式来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如果考生和家长不慎听信了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不要犹豫,一旦发现不合理之处,保存好手头证据立即报警,尽最大可能挽回经济损失。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靳昊 通讯员秦梦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3 广康生化 300804 42.45
  • 06-13 安凯微 688620 10.68
  • 06-13 溯联股份 301397 53.27
  • 06-12 国科军工 688543 43.67
  • 06-12 致欧科技 301376 24.6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