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水滴:疯狂砸钱搞洗脑式营销,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2021-06-02 20:54:17 作者:新浪金融研究院 收藏本文
A- A+

  推荐阅读:

  一问水滴:筹款资金池重走P2P老路?

  二问水滴:保险“首月0元”虚假宣传何解?

  三问水滴:以慈善之名割韭菜,谁来买单?

  四问水滴:沈鹏的下一个故事怎么讲?

  五问水滴:流量故事难续写,亏损窘境何解?

  六问水滴:首年保费飙涨,是能力还是“虚胖”?

  文/舒泽 

  “买保险了吗”

  “没有啊”

  “手机给我”

  “输入手机号、完善身份信息,免费领取最高100万元保额的百万医疗险”

  “哎,领到了 领到了”

  ……

  “买保险了吗”

  ……

  “买保险了吗”

  ……

  一段视频里,西装革履、美女跟随的中年男子,不断询问年轻路人“买保险了吗”?一脸懵懂、不知所然的年轻路人,不断递出手机并发生声声感叹“哇”!

  被大众厌弃的洗脑式宣传,现在正在被水滴公司拾起,以新的面貌收割用户点击。

  唯一的不同是,水滴公司宣传的不再是实物商品,而是有一定认知门槛、更加复杂的保险产品。

  开篇的洗脑话术便来自一则水滴投放的短视频广告。

  在这则广告中,除了屏幕右下角用小字标注“视频纯属广告创意……保险产品详情见保险条款及投保须知,本保险由安心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承保”等提示信息之外,用户看不到任何具体产品信息。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更为尴尬的是,本就“小不可见”的文字提示,还会被不停旋转的“水滴保”头像遮盖。

  而这只是水滴投放的短视频广告之一。如果搜索“水滴保”,可以发现水滴投放的短视频广告五花八门,涵盖各种抓人眼球的场景。诸如,领取保险后“可以免费抽手机”,医护人员问癌症病人家属“为什么还没有人领(保险)呢”。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这些高度重复的画面、极具诱惑的语言,引诱着用户去猎奇、去点击。但这显然不是“免费的午餐”,等待消费者的可能是“投保陷阱”。

  用户点击后,系统便会跳往投保页面,并且默认勾选《保险条款》、《健康告知》、《投保须知》等各项条款。用户甚至不需要点击“立即领取”,便可直接跳转“激活保障”页面。

  可以想象的是,这种极度简化的流程,弱化了保险产品本身的复杂性,不少用户可能连《健康告知》都没有打开,便激活了保障。

  而这一过程,可能就是水滴公司“第三方流量”的内核之一。

  以2019年为界,水滴公司在此之前获取的保费增长主要靠水滴互助、水滴筹转化。2019年之后,水滴公司开始转向“第三方流量”,即通过在拥有大流量的短视频平台投放“洗脑的”线上广告。

  据招股书披露,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水滴公司“第三方流量”贡献的首年保费(FYP)从1.9%逐渐提高到34.8%和44.9%,而同期的销售费用也从1.9亿元提高到10.6亿元和21.3亿元。

  只是不知道,水滴用巨额销售费用,砸出来的7940万保险消费者,有多少是明明白白买的保险?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优质客户?

  好看的数据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无数消费者的投诉,却是更为真实的一面镜子。

图源:黑猫投诉图源:黑猫投诉
图源:微博图源:微博

  不少用户在微博、黑猫投诉等平台发起投诉,质疑水滴“打着免费领取的幌子,做着扣人钱款的生意”。特别是,被用户极易忽略的“健康告知”,埋下了理赔的隐患。

  一位用户在黑猫投诉称,通过水滴保险购买太平百万医疗,投保人填写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扣钱、承保,从未填写健康告知,现在出意外,拒绝理赔,单方面退保,不予理赔。

图源:黑猫投诉图源:黑猫投诉

  而这样的投诉在微博、黑猫等平台还有很多。

  “不看好水滴公司业务发展前景,也不看好其上市,上市对业务意义不大,仅会给外界留下‘圈钱’的不良印象”,经济学家宋清辉曾多次在微博质疑水滴的“圈钱模式”不靠谱。

  “不会再用”,不少消费者也留下了这样的评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范迪

文章关键词:
相关专题: 七问水滴专题

作者

新浪金融研究院

新浪金融研究院

新浪金融研究院

热文排行

联系我们

  • 邮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电    话: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