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经济随笔: 是什么挑战中国汇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4日 14:20 经济观察报

  最近读到蒙代尔先生在上海的一个发言,他始终如一地坚持应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并说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的确,从东亚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本币汇率的机制与政策往往成为它们经济起飞之后会经历和度过的重要阶段。很多人认为日本最为典型,中国也不例外。但是,很多人的看法并不一定准确。我想说的是,尽管日本在1985年做出了汇率的调整,但是中国的汇率问题要比日本和东亚经济曾经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与汇率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式与联系有密切的关系。

  让我们从汇率的决定因素来做简单讨论。毫无疑问,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对于东亚经济的起飞非常重要,这个汇率政策与东亚经济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非常一致。中国在过去的10年也走上了典型的贸易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与这个经济发展的模式高度一致。但问题在于,固定汇率对国内经济的有效性取决于贸易部门的发展对国内产业和总体经济的影响方式。如果贸易部门的增长带动了国内非贸易部门的增长,两者保持一定的联动关系,那么固定汇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比较显著,并且不会在国际收支上积累起大量的不平衡压力。这就是说,如果出口拉动的部门扩张引起国内产业对进口的增长,那么国际收支就可能维持大体的平衡。这就反过来进一步需要固定汇率的制度来保障经济发展。这意味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对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有显著的积极效应,并且大的调整通常是不需要的。

  而要保持固定汇率对经济发展的积极的影响力,关键问题是贸易部门的扩张不能脱离国内经济的总体结构。这就等于说,如果贸易部门本身是国内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就像东亚的开放经济体那样,那么,固定汇率不仅有利于贸易扩张和经济的发展,而且贸易部门的扩张显著带动整体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水平的调整不仅是自然的,而且对经济的发展不带来严重的影响。日本1985年的日元汇率调整就属于这种情况。很多日本经济学家认为,1985年的“广场协议”并不打击日本经济的发展,而是日本国民收入积累到较高水平之后的必然结果,这也是日本为什么接受这个调整的主要原因。

  中国现在的局面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现在面临的汇率的调整压力却是发生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的阶段而不是10000或15000美元的阶段。1000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意味着我们还有相当长的高速发展阶段要经历。但为什么我们今天盯住美元的汇率发生了问题呢?现在通常的解释是,因为美国经济和政策有了问题。美国的问题是,占GDP5%的贸易赤字长期得不到解决。但是话要说回来,美国的赤字并不真正是一个问题,因为“美元霸权”的地位可以用来平衡美国的国际收支。只要亚洲还将外汇储备在美国的市场上,美国就没有问题。那问题是,亚洲需要改变这个长期以来将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的做法吗?我看不会改变,因为对经济发展和贸易扩张来说,这样做的好处太明显了。所以,对中国来说,固定汇率面临的调整压力主要不是来自美元的贬值,而应该是来自于中国国内的经济结构的问题。为什么呢?

  与东亚经济不同的是,在中国,贸易部门在过去10年的扩张与国内经济发展的联系是不紧密的,这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贸易的扩张虽然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是这个影响是局部的和扭曲的。因为中国的贸易扩张主要得益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超常增长,这与东亚早期的情况非常不同。由于外资企业(目前大约46万家)成了中国贸易部门的主要推动者,并且这些外资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进口与出口几乎发生在同一部门内),贸易部门的这种扩张与国内其它经济部门的联系就变得不那么紧密了。贸易部门扩张对国内经济的传导(所谓巴拉萨效应)并不显著。这表现为过去的10年,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几乎就是外资企业集中和主导的地区。把这些地区拿掉,其他地区的收入水平还相当低。这也是为什么东西部收入差距在过去10年急剧扩大的重要原因。在一个高收入经济主要集中在少数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体内,我们不能指望人民币的汇率仅仅由这些少数的地区水平来决定。可是在国际收支上,中国的确积累起庞大的赢余,而这个赢余又表明人民币被大大低估了。

  但我认为,在国际收支表上的这个赢余掩盖着的其实是中国内部经济部门和地区结构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和中国的贸易部门主要由外商投资主导有关。从贸易上说,中国的出口中如果扣除外资企业的“再出口”,我们的贸易就多半是赤字,因为在经常项目下除了加工贸易赢余外,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都为赤字。另外,每年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虽然本身构成了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但这些外资与中国整体经济的联系并不强,多为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商。

  总之,贸易部门与中国整体经济的相对分离(这个分离主要由外资主导贸易造成)是造成人民币升值幻觉的重要原因。虽然贸易部门的扩张速度非常快(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达70%),但是由于贸易部门的扩张局限在外商企业的加工贸易,它并不显著拉起经济的其余部门的扩张,所以,来自贸易的账面赢余被迅速地积累起来,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虚幻的压力。真正的问题是,中国作为这么庞大的国内经济体,它的经济发展如果不是局限在外资和贸易部门的话,它是不可能在国际收支上积累起这么大的赢余能力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应该足以吸纳掉这些赢余,不然的话,我们就需要反思和忧虑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前途了。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