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环球财经》2004 > 正文
 
回归遥远的家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 15:39 《环球财经》杂志

  ——探访乌克兰西部山区的德国后裔

  - 本刊驻乌克兰特约记者 刘菲/文并摄影

  乌克兰西部大山深处的德国后裔们几乎与世隔绝地生活了二百多年,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前德国民风民俗的原初风貌。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在乌克兰西部卡尔巴阡山的深处,有一个叫乌斯切尔纳亚的地方,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从房屋的建筑风格、饮食方式和居民所说的语言都和周围的居民明显不同。房子是几个世纪前德国风格的,居民的语言带有浓郁的“老德国”味,就连他们的长相也是德国式的。这就是处在乌克兰西部大山深处的德国后裔居住区。

  世外桃源处

  他们在这里被称作德国人,不仅会讲德语,而且还能讲一口流利的乌克兰语,他们主要居住在乌克兰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交界地带。他们的祖先于1775年从德国来到这里,其中大部分是伐木工人,还有一少部分是工程师和医生。很难说清楚当年这批德国人为什么选择这里定居,或许是伐木工人热爱大山和森林的缘故,他们才在这乌克兰西部卡尔巴阡山的深处扎下了根。据说当年德国后裔人数最多的时候曾达到两千多人,但目前只剩下几百人了。

  前不久,记者专程走访了乌斯切尔纳亚。从乌克兰西部最大的城市利沃夫乘汽车走100多公里的主要公路,然后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再开200公里,一直开到公路的尽头就到了,再往前就只有原来伐木工人专用的小道了。

  村口有一个小酒吧,里面坐着几个悠闲的当地村民,他们一边观看德国电视转播的欧洲杯足球赛德国与荷兰的比赛,一边用德语大声地开玩笑聊天。如果不是付账时必须支付乌克兰的货币——格里夫纳,你真会认为正置身于德国的某一个乡村酒吧。

  和本土的德国人一样,他们也酷爱啤酒,只是他们经常享用的不是巴伐利亚的黑啤酒,而是乌克兰西部的土产啤酒。桌子上似乎并没什么好吃的,下酒菜甚至只是一种蘑菇饼,但他们的表情却显得十分悠闲与自在。

  当年的德国人及后裔就是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子里平静地生活了200多年,甚至在二战后他们也没有遭到对德国有着深仇大恨的苏联政府的歧视和迫害,地方政府苏维埃里还必须要有一个当地德国后裔的代表。身处大山深处,与外界基本隔绝,这可能正是其语言、文化及传统在经历了200多年苍桑之后还得以保存的原因。

  德国古老习俗的翻版

  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这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村落一夜之间又成了德国和奥地利关注的焦点。一些德国和奥地利的学者惊奇地发现,这是一块研究200年前德国民风民俗的好地方,许多神奇的方言和节日庆典的仪式在德国和奥地利早已荡然无存,而在这里却还完好地保存着。所以,近年来一批批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民风民俗学者到这里考察,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好奇的旅游者,因此,这个一向孤独寂寞的小山村也比以前要热闹许多。

  这里每年夏天都过“太阳节”,村民们点起篝火,喝着啤酒唱起古老的德国民歌,彻夜狂欢。这一节日在德国和奥地利早已消失,可在这里却非常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每当这种传统节日来临,都会有不少来自德国或奥地利的民俗学家和各种各样的旅游者来此“采风”,感受200多年前德国的节日气氛。

  难以摆脱的贫苦

  乌斯切尔纳亚风光秀美,但山区气候却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除了土豆和洋葱几乎没有什么农作物可以很好地生长。现在村里还没有通煤气,柴草和煤是村民维系正常生活的主力军。村里惟一的一条与外部联系的公路已惨不忍睹,居民生活较其他地区更为艰难。

  贫困的生活迫使这里的居民纷纷开始往外移民,而德国则是这些德国后裔们回归的惟一目标。德国政府对这些“乌克兰德国人”也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移民政策,只要是德国的后裔并通过相应的德语考试,就可以成为德国公民,并在退休金等所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德国国民待遇。如移民已退休,即便是在乌克兰退休的,只要办完移民手续,每月就可以拿到670欧元的退休金,而他们在乌克兰每月的退休金只有大约25欧元。因此,回归故里就成为这些身在乌克兰大山深处德国后裔的迫切愿望。

  约翰·斯拉夫斯基是当地一家酒吧的常客,他1975年在苏联时期就移居德国,现在已退休,他一年中至少一半的时间要在这个小山村度过。他说自己是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尽管这里很穷,但这里有他熟悉的大山、土地和相知的朋友,在德国不能找到这种亲切的感觉。他比较怀念原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时代,原因是那时人人有工作,都有饭吃。近年来,大量德国后裔离开这个卡尔巴阡山的小村庄,可同时也来了不少像约翰·斯拉夫斯基这样的“旅游者”,他们似乎在寻找当年在此生活的那种感觉。

  当地德国后裔协会主席佛朗茨·什巴琴斯基目前也正在办理移居德国的手续,很快他全家就要离开这里了。他当了一辈子伐木工人,可现在伐木已全是机械化作业,根本用不着人工,他失业已三年多了,不过政府当年拖欠他的工资到现在还没有发给他。他开玩笑地说,只有他成了德国公民后可能政府才会发给他那些拖欠的工资。他全家在家里都讲德语,每天只收看德国的卫星电视节目,他开玩笑说,重大新闻他总是在村里最先知道的。

  该回家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德国后裔们迫切地感觉到,要将这些独特的民风民俗完整地保留下来越来越困难,主要是因为这里德国后裔数量近年来急剧减少。据介绍,目前这个小山村里共有100户“混合”家庭,即夫妻中有一人是德国后裔,纯德国后裔的家庭只有5户,正式以德国后裔注册的共39人。而且即便是德国后裔家庭的孩子也不认为学习德语是必须的,当地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德语班。

  让研究者们感到担心的是,这里的民风民俗如不在短期内记录下来,也将很快消失。随着当地居民重返德国家园,这里的德国后裔会越来越少,“乌克兰德国人”即将消失。回归遥远的家园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乌克兰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