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毛振华、汪涛等联合解读一季度经济数据

刘元春、毛振华、汪涛等联合解读一季度经济数据
2020年04月18日 22:17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刘元春 杨瑞龙 毛振华 张明 汪涛 陆挺 范志勇联合解析:技术性反弹与“倒灌”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原创 宏宏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今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0年4月)在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隆重发布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报告,并邀请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毛振华、张明、汪涛、陆挺联袂研讨。

  论坛第一单元,范志勇代表论坛发布报告——《技术性反弹与“倒灌”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4月17日,全球瞩目的中国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报告数据显示,尽管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比较深幅度的下滑,但远好于此前的市场预期。目前全球大型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基本完整经历了“医学意义”上的疫情防控周期,并且基本实现生产秩序正常化。同时,我国也是全球防疫物资供应的中心和全球经济应对疫情冲击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因此,在欧美经济全面下滑的条件下,中国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具有全球性的指标意义。

  相对此前国内外经济学家和研究团队对我国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预测,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反弹的程度超出预期。在注意到3月份与1-2月份相比出现的改善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的改善在性质上属于环比意义上的技术性修复。

  自疫情爆发以来,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也采取措施实现复工复产。与1-2月份的宏观经济相比,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全国范围内的复工复产得到有序运行,以及一系列救助措施的出台等利好因素,近期宏观经济将出现短期环比意义上的反弹。

  预计近期出现的环比反弹持续时间将非常有限。二季度受全球疫情蔓延形势加剧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经济将大概率出现环比和同比意义上的增速下滑。全年来看,各季度GDP同比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

  结合大量数据和事实梳理,报告得出以下基本判断:

  判断一:一季度宏观经济整体表现超预期。然而3月份以来的反弹主要是环比意义上的,具有技术性修复性质。

  判断二:预期二季度开始,受国外经济衰退的“倒灌效应”叠加国内需求冲击,如果没有大规模刺激政策,经济将大概率再次出现环比和同比意义上的增速下滑。

  判断三:外部需求下降和全球产业链瘫痪及其造成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悲观预期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较长期影响,对此要有应对预案。

  判断四:基于一季度宏观数据的整体表现,在整体刺激政策到位的情况,我国有条件实现比较理想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我国经济将面临的三个主要挑战:

  挑战一:受国外疫情整体恶化的影响,多国同步采取“封城和封国”政策。随着国外防疫政策趋同,不仅导致全球总需求骤降。全球产业链由此前的“分段式瘫痪”转变为“整体性瘫痪”,从而大大增加了疫后经济复苏的困难。

  挑战二:疫情冲击将对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消费偏好等产生深刻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结构改革更加迫切。

  挑战三:疫情对全球经济秩序和治理结构造成重大冲击,全球经济可能加速进入“长期停滞”状态,全球化进程也因此遭遇挑战。疫情导致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以及可能发生的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将使我国面临的稳外贸和稳外资局面可能更加严峻。

  基于此,本报告认为,应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入手。

  短期急救型政策不能因为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而放松,但是政策的重心要有所调整。政策重心应从疫情爆发初期的“保企业、保复产、保复工”,转移到“稳就业、保民生”。灵活创新财政、货币政策,防止由于国内外需求骤降造成大面积的复工即失业现象。

  长期针对中国经济中的“灰犀牛”,加大各项改革力度,破除现有的制度性壁垒和阻碍,逐步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

  论坛第二单元,与会嘉宾围绕两大议题发表精彩观点及讨论。

  1、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需不需要保目标?如何制定GDP增速目标?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指出,全球疫情的拐点尚未到来,疫情演进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仍不乐观。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包括以下4个部分:一是金融动荡,二是实体经济负增长,三是新兴市场面临资本外流和外需下降等问题,四是全球摩擦可能会加剧。因此,中国经济要警惕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增长下行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二是就业压力不容低估,三是大规模财政救助的低效率问题,四是外部环境恶化导致的外需萎缩。预计二季度GDP增速为2~3%,三季度6%,四季度增速7%,全年增速3%左右。因此,3%左右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增长目标。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根据瑞银进行的消费者调研数据测算,二季度环比会大幅增长,但是同比难以出现正增长。一方面,国内就业压力较大,到三月底,我国大约有7000-8000万人(包括农村居民的非农就业)没有恢复就业,因此收入和消费也难以出现全面恢复。另一方面,由于欧美国家出现的深度衰退,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需求,进一步制约了我国未来的反弹力度。预计全年增速1.5%左右,甚至有可能更低。因此,政策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支出,包括大幅增加给居民和低收入人群直接的补贴;另一方面,要利用基建投资带动需求和就业。货币政策方面,我建议扩大财政担保,保证银行的商业独立性,预计今年债务占GDP比重会上升20%以上。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指出,疫情还有很大的风险,一方面国内疫情并没有完全结束,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还处于爆发期。预计欧美等主要经济体二季度GDP同比下降15-16%,日本下降8%左右。如果全球疫情在5、6月份得到基本控制,下半年全球经济会呈现V型反弹和复苏。但如果今年秋冬季疫情二次爆发,全球经济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我建议不要设立全年的GDP增长目标,重点放在“六保”。虽然三月份我国出口量得到恢复,但是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二季度我国出口下降30%左右,将影响我国1800万人就业,影响GDP增速4-5个百分点,因此,二季度GDP恢复同比正增长难度较大。政策方面,一是要以纾困为主,需求刺激为辅;二是要财政和货币政策两手抓;三是在刺激经济的过程中配套进行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鉴于全球疫情进一步蔓延,应该用更困难的心态对待疫情冲击的影响,预计上半年中国GDP出现0增长,全年GDP同比小幅增长。首先,由于尚无疫苗和特效药,疫情呈现影响时间拉长和常态化的特征,对经济工作恢复造成很大的制约。其次,衰退型顺差再次出现。再次,疫情冲击过后,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会发生下移,非刚需会大大减少,这对出口大国来说会是个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出口问题、就业问题和复工复产问题逐步显现,因此,全年不必对过高的增长目标抱太大的希望,不必出台刚性指标。中长期来看,要关注新一轮全球化中“去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未来潜在冲击的超级不确定性条件下,中央政治局坚持底线思维和底线管理,把“六保”作为目标,蕴含的工作压力并没有减轻,也并不是调低目标的体现。从就业数据来看,目前有1.3亿左右的农民工没有复工复产,大量的规范性企业因为停工停产导致几千万的城镇工人没有正常上班,还有830万大学生毕业以及几十万复员军人的就业压力。要想保证这些人群的就业,要求经济增长的速度不能过低。要纠正“保0增长”就能“保居民就业”的误区,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大约为200万人,但是GDP每少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失业接近400万人。因此如果经济从过去常态化的水平回落至一季度的-6.8%,将会导致四五千万人的失业问题。为了完成“保就业”任务,要求必须有一揽子刺激计划的超级对冲。

  2、实现“六保”需要什么措施和政策?

  张明指出,“六保”需要增长,但是“六保”的提出说明了我国在极端情况下的底线思维。第一,就业和经济增长是高度相关的,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增长率,保就业无从谈起,同时如果GDP没有正增长,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会急剧上扬。第二,各地方政府长期以来都以增长目标作为指挥棒,如果不指定适当的增长率目标来指引实现“六保”,地方政府的效率会低下。第三,目标制定可以有弹性。因此,下半年主要工作是:一是容忍经济增速下滑,不搞大水漫灌;二是做好兜底工作;三是加快改革。

  汪涛指出,目前是一个淡化GDP目标的时机。第一,疫情不确定性太大,导致高经济增长目标难以实现。第二,虽然就业和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但是保增长和保就业存在一定的区别。第三,从保民生来看,要求财政政策应该尽快的、大幅度的从基本民生的角度加大救助兜底政策。财政政策要显性化,避免未来的金融体系风险。

  陆挺认为,保民生非常重要,我国大量的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是不计算在调查失业率中的,但其实他们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人群,他们失业导致的生活质量的下降对社会稳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不同拉动经济的方法对就业的影响系数差别很大,如刺激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会显著带动就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给企业提供订单的方法,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营和雇佣工人。最后,需求刺激必不可少,但是一定要关注投资的有效性,不要做无效投资和重复投资。

  毛振华建议,一是坚持把防御作为重中之重的底线思维的情况下,要提高对疫情的容忍度,加大复工复产力度。二是精准施测保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他们进行救助。三是救民生之急。四是补公卫之短。

  刘元春认为,目前是经济循环重启、经济循环常态化的窗口期,一定不能错过,如果没有一个大的刺激计划,很可能面临的二次停工停产的风险。其次,中国民生体系的特殊性导致我国民生安全网覆盖面很窄,因此,要对这些主体的救助要么超越传统主体进行全覆盖性的、地毯式的救助,要么就是要选择以积极的经济政策来带动就业和民生。我们建议,当务之急,除了低水平的保障型的纾困和救济之外,要利用目前窗口期进行一揽子宏观经济扩张政策的设计。

  长按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新冠肺炎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22 长源东谷 603950 --
  • 04-22 派瑞股份 300831 --
  • 04-20 光云科技 688365 10.8
  • 04-20 金现代 300830 4.4
  • 04-20 赛伍技术 603212 10.4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