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2009英国《金融时报》年度国际高峰论坛 > 正文
(茶歇)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接下来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演讲,也是现在最为有时效的话题,那就是中美关系。提起中美关系,大家都知道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双边关系,而且越来越重要。于是会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中美是否会真正建立一个同盟,还是说其中的一个国家,或者两个国家,都会为了其中自己某一部分的利益而越走越远,如果是后一种可能性的话,这个世界将十分可怕。那会不会前一种可能性,亦或是后一种可能性,这需要相关专家来探讨。我们今天很高兴邀请到了中美关系的专家,来自于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产业评论员John Gapper先生,他将帮助我们在中美关系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John Gapper:大家好,我是来自纽约的,我昨天才过来。那就意味着我有一些关于中美关系经济方面的信息,当然我也有我的时差没有倒过来。当然我还是可不能完全准备回答大家的问题。我很高兴今天有这么多的人在这儿,我非常激动,这么晚了还能在这儿听我的讲话,确实有很多人很难集中精力听我的发言,我希望能把我的题目说清楚。
在投资界有一个人人皆知的说法,经济学家这样说的,就是希望与恐怖共存。说到贪婪,投资者看好市场上涨,于是立即投入自己的资金,相信会有高的回报,而且是几乎没有风险情况下的高回报。当然当市场升到顶点的时候,又开始滑落的时候,他们又害怕投资引起的损失,他们会想立即把资金抽回来。换一句话说,人们的经济行为只是一部分是合理的,同时还受到强烈的感情支配。当然这是与市场相适的,引起的恐慌,西方银行大量的投资次贷款债券,使自己深陷困境。
今天我想对比一下,金融投资者和美国消费者、公司,还有政界人士对中国的不同态度。与投资者不同,投资者多年以来在贪婪和恐惧这两个极端心态中摇摆不定,我说的是美国的公民,或者还有中国的公民,他们同时持有两种态度,没有太多智力方面的一致性。
我们换个说法,许多美方人士看待中国的时候,都是同样带着激动和焦虑。本周,我们看到奥巴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在北京会晤,这是紧随着金融危机之后的会晤,恐惧是占了上风的,尤其在很多美国人的心中是这样想的。美国对华的贸易赤字,使美国人十分依赖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投资美国国债,提供资金,或者直接用于美国银行,这些都增加了美国经济的脆弱性。
然而,我也相信,美国人不会失去信心的,中美经贸关系注定是要持续发展的。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尤其是撒切尔妇人,她是前英国首相,当有人告诉撒切尔妇人应该做出让步,就是关于解决矿业工人失业问题的时候,她的回答是“我别无选择,必须裁员”。当然她说这个话是很容易的,但是英国相对高成本的工业制造国,它需要降低成本,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指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几年之后,中国作为一个强国,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权力的上升,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这种中美关系已经确实发现他们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关系,而且大大地加强了。确实我们有其他这方面的选择。
因为美国消费者确实很想买中国的产品,与此同时,很多产品是被认可的,比如说海尔和青岛啤酒,都已经名声在外了,他们还将继续扩大市场,在美国也会继续招聘员工,确实海尔是在美国很知名的企业。所有这些都是很显而易见的。
然而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正如我们本周看到的一样,当然我不是“中国通”。我们总结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其实美国仍然在很努力的适应它。中美贸易已经从25亿美元,这是1979年的数字,达到了今天的四千亿美元。美国和中国的贸易赤字在2008年是2660亿美元,零售商沃尔玛如果它是个国家的话,它将会成为中国第七个最大的贸易伙伴。9月中国持有美国5850亿的美国债券,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2.3万兆亿,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和美国都在很大程度上彼此依赖,中国依靠美国以出口的发展,而美国依靠中国是希望中国帮助扩大消费。经济学家经常把这个称作是最大的全球性不平衡,这个至少在去年造成了经济危机。
当然就像所有不平等的伙伴一样,这会造成摩擦。弗格森(谐音)说过,“这就像婚姻一样,最终吝啬鬼会失去对奢侈品的幻想”,在中美双方,我们都会改变彼此对贸易的态度。美国已经改变了对贸易的缓慢反应,也就是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没有及时完成义务,而且美国为中国的轮胎和钢管强加了关税。同时,中国也对美国的对中国出口的禽类产品和汽车产品进行了调查。就像这个周在对发展中国家强加的关税,我想这就意味着指的是中国。
现在双方的摩擦与两国之间大的贸易量是很小的,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都不会把措施采取的过为极端。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意图,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感觉,这不会平等的。所以我们能做什么呢?能够减缓美国对中国的这些矛盾和恐惧。有这么一个可能性,就是说美国本身决定了储蓄多一些,这样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是也有一些迹象,就是短期之后做出的。当然我们要看一下,是否美国人改变消费方面。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仅靠这样是不明智的,所以这些国家和金融领袖如何做呢?我想答案是两部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美国政府能够解决和中国的地方政府来解决这些宏观问题的时候,而不仅仅是一些企业上的问题,包括我们今天在这屋里听我讲话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解决问题,从宏观上讲,中国有能力,能够重新平衡它的经济,也就是更少的依赖以出口为主的方式,而更多地依靠国内的消费,这里是有几个数字,关于中国对出口依赖方式的。出口和可交易投资,达到了中国GDP的60%,这是2001年到2008年的数字,中国的消费占GDP的份额是36%,美国国内消费是占GDP的71%。你可以决定哪个经济是更加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中国的领导已经表达了担忧,关于对中国消费过热的形势,而且没有行使权利,温家宝总理谈到不协调、不稳定的经济发展,包括提供社会保障体系,让中国公民不要储蓄太多,还涉及到金融方法体制,而且放开更多的产品,尤其是在农村和小城市。但是目前中国消费者的情况并不是很灰暗的,这里还有其他的一些数字,关于中国的消费者市场。
中国将会有440万个富裕家庭到2005年的情况,这是麦肯锡的调查,中国已经有了200个亿万富翁,消费将会在2009到2010年阶段升高10%,所以中国换句话说是很有潜力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刺激国内消费,中国将很容易减少对美国消费者的依赖。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自己的公司,到底能做什么呢?能来自助呢?很明显,对很多人来说,就是像我已经做了很多观察一样,就是中国的公司,已经在短短的时间,做了很多的事情,发展了很多。我们早就已经看出,以出口型外向型企业,如联想和海尔,他们已经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自己的国际品牌地位,还有20—30年,也可能是很短的时间,还有其他的中国企业,比如说比亚迪集团等等,我在上一个讨论会里提到,在美国国内也会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青睐。
高盛集团刚刚给出了新兴市场,给了50支走俏大盘的名单,这个名单就像五六十年代股票投资市场一样,是不能忽视的。这里面中国有26家榜上有名。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海油、通讯,还有中国移动等等,他们究竟能做什么,使美国人对他们充满希望,而不是恐惧呢?这里我相信,就是美国汽车公司对美国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实例。在过去日本也同美国进行过类似的贸易紧张,那是因为过去日本一直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然而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压力已经有所缓解,主要是因为日本的汽车企业,比如说丰田汽车、本田企业,已经在美国建立了厂家,他们不仅卖车给美国的消费者,同时还要雇佣美国的工人。当然一方面,他们也需要来保护日本的公司,特别是保护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企业。
在国际发达市场建立国际市场的话,我就相信他们一定要这么做,就是减少他们同美国消费者及工人之间的紧张。当然不管美国和中国的工人都是需要这样,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麦肯锡公司估计,中国公司在2025年将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50%,这样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将并不简单,也不容易。我想张先生今天早上也谈到了的问题,比如说海尔公司为了能够挤进国外的市场,我们也看到了,有一些争议,就是在前几年中海油和美国的尤先科公司,但是没有实现,还有联想兼并IBM等等,所以美国想把这样的平衡转换一下。
世界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它的出现从来没有容易或者没有争论的,在19世纪,英国的崛起也是不容易的,对中国来说,在21世纪也将不会是容易的事,但是我相信,这个迟早会发生,我也相信美国会继续地支持,尽管我们之间有一些摩擦,我们也会看到,将来也会有摩擦和紧张。原因就是没有选择,中国没有选择,美国也没有其他的选择,美国人将会继续对中国的崛起表示恐惧。但是他们也会由于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驱动,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贪婪”,他们也会继续和中国的友好关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