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年度中国高峰论坛对话上午实录(5)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0日 16:07  青岛新闻网

  迈克尔•斯宾塞:您的问题是如何对货币价值方面的转换,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有很多的明智人士,他们考虑这些情况,谈到全球的金融体系,全球经济等等,我想都这么一个意识,我们正在运行的一个体系,也就是我们谈到可调整的汇率,是将会发生的。原因是在全球经济中,我们有资金的流动,资金的变现性,就像市场的换率。我是说你看现在吧,中国还有目前的汇率是受管制的,有一点上升,在巴西是可以随便的,在美国是赤字很大,努力是使经济恢复,它的经济低,高汇率还没有出现。所以在美国和巴西相比,如果是巴西的政策制定者,你觉得他会提高吗?有一些投资者,比如说这个屋子里的人会不会借美国的钱买新的货币使价值上升?出口企业就会消失了,大家知道我们不会有一个大的贸易体系,在金融方面,也就是在很多国家,他们一些不稳定的话,我们不会有纯粹的市场势力。所以我觉得我们会回到这么一个体制,也就是会有很大的变化,在全球的金融体系上能够做,所以世界货币组织他们可能会做这个。就是叫做“布雷顿智慧”(谐音),我们会有一些体系,会有一些调整,也就是我们需要在利率方面,就是要调整市场的因素,市场的力量,在发达国家他们必须在这个位置上调整好汇率,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大约有13个国家都是在开放的世界,在过去25年大约是77%的份额,所有的货币方面,他们都是开放的。这个没有什么好争论的。过去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开放它的资本市场、产品市场,让市场决定一切的话,现在看来,它不起作用。人和国家都接管了它,所以长期来说还不行,还会有金融危机,所有事情都很难决定。

  [主持人]:谢谢。

  提问2:第一,全球的失衡是因为汇率的问题吗?因为很多事实说明,像刚才您报告中也提到了,就像德国,总体的贸易在下降,但是对着美国贸易还是顺差;德国几十年都是顺差,欧盟作为整体对着美国都是顺差。但是这些国家对着美元都是升值的。中国人民币,说实在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所以对美国顺差的延续,人民币升值或者汇率低估的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因为美元需要贬值,假定包括人民币在内,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都对着美元,对着这些全球储备货币升值的话,全球的套币行为,会不会带来更大的失衡?

  第三,在危机后我们缺乏反思,对于全球金融流动,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我认为是没有证明的,就是全球的直接投资资本能够直接流动,金融资本也就是投机性资本,也就是私人资本,它的全球性流动,是不是可以获得共赢,这在危机中是得到反证的,想听听您的见解,谢谢。

  迈克尔•斯宾塞:第一个问题,基本上说不会的,这是很重要的,要明白失衡的重要,对各种各样的经济,也是有助的。我不想在长期方面的考虑,结构方面是不会达到这样的。没有人会想美国的赤字会消失,只是由于汇率的调整,所以这个想法是不行的,没有人认为中国的盈余消失是由于汇率的结构性调整。正确的方法,在中国由于汇率是受管制的,必须有一些判断。

  这种判断是正确的话,你就不会犯错误,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中国给货物升值,这样就对经济不断地带来压力,对不断地经济调整带来压力。因为也是对不断经济发展某些意义上的遏制。我们翻开市场这一页不说,完全从流通的角度讲,这个升值是最正确的。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是像一些欧洲国家也一直是顺差的。

  迈克尔•斯宾塞:当然这不是我们说的很好的情况,在美国我们美元升值,那也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等于又恢复了一下,又下降了,又贬值了,又升值一段时间,那是在特定的财政情况下。我们可能部分金融货币贬值,也是因为经济的复苏,我们从短期角度讲是需要升值,但如果长期发展需要这样做我们也可以这样做,需要我们的贸易平衡。最不好的就是我们美国政府,当然我们需要现任的政府,他们需要制定多年的计划,这样可以储存更多的平衡,特别是我们要对应欧洲央行的汇率,这样我们有可以强调一些特定的货币流通。

  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确实有这样的方法,当然不一定是非常确定的,但是我们确实有这样的一种措施。我们储备的货币,当然我不认为每个人对于储备货币不感兴趣,但是目前的货币我们还是比较担忧的。

  [主持人]:这位女士的第三个问题是私人资本流动问题。

  迈克尔•斯宾塞:可能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可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政界人士,当然他们也知道,有好的资本市场,有坏的资本市场,比如说有很微观的,比如说是不是用微软的程序就比其他的好呢?我们有时候也要看社会层面。我们看哪个程序的软件更有效。比如说我们外商投资,或者智力的转移投资,或者是仲裁等等投资,这个我回答是不一样,比如像计算速度等等。多数人认为可能第二个问题不会是这样。这是一个基本的金融问题,就是大家一直在谈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仅仅是储蓄的渠道,信誉是在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很重要。所以这个确实是像苹果派这样的问题,在美国也确实是这样的情况。而且在同样的情况下,也是存在的,当然在信誉体系方面不一样,有国企、私企、有小企业,这种情况各有差别,所以关注大的方向是重要的。当然情况很艰难,也就是怎么来限制或者控制调整经济结构,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没人知道怎么做,下午约翰会这个问题。

  [主持人]:因为他下午还要去中央银行开会,所以他今天非常感慨大方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还可以提两个问题。

  提问3:我的问题是中国最糟糕的问题,经济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样?在今后五年内,也就是您警告过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您今天会警告过他们?

  迈克尔•斯宾塞:什么是最糟糕的情况?您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您知道中国最糟糕的情况,在中国的市场,是很灵活的,在中国的流动市场很丰富,最糟糕的情况我能够想象的,是可能这两种的一个,也就是这种不平等,也就是资源的不平等。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在发展中国家都会遇到的情况。我想这个不一定就绝对地发生,因为我们听官员们说当地的、中央的官员、北京的官员大家都意识到了,有些人不高兴,他们受到一些危机转换变化的,比如说服务方面的变化。另外一个情况,就是政策问题,就是这个政策可能会维持目前经济的发展。大家知道有压力,政府有压力,政府会对汇率施加一些压力,一系列这方面的事情,这就是我想象在中国可能会发生的两种最糟糕的情况。

  我想世界经济如果是发展慢的话,也不会解决重新平衡的问题。当然中国会解决的很好,对其他的国家也更有好处,我想这个问题就是这样。

  [主持人]:当然还有结构方面的,我记得迈克尔•斯宾塞教授刚刚说过,那天您去参加中美银行家宴会的时候,中国银行家问到,和美国人谈到医疗体系问题,只有两个原因,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会谈到,为什么中国在资助医疗卫生保险什么的。第二,实际上和华盛顿的做法不一样,所以你可以看到政治方面的一些问题。好,我们下面谈下一个问题。

  提问4:因为我们知道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所以我问的问题和这个有关系,我想请问一下您,请用经济理论解释一下这次金融危机诞生的原因,是不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欺骗了大家,还是大家没有正确理解这个理论?

  迈克尔•斯宾塞:有一部分非常精明的人,包括一些年轻人,他们已经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的观点就是,这个问题需要探讨了,金融体系的结构有一部分看不到了,而且都在发展,所以隐蔽的复杂的情况,很多现象已经神秘或者复杂化。因此表面的活力,因为他们已经掩盖了我们潜在的危机,当然这也不是一种理性的,因此这使我们的体制更加不稳定。我们缺失的,我们知道市场的经济层面、知识层面、文化层面的分析,我觉得这是非常有用的,我们也有很多非常好的模式,能够看到,在金融市场上的危机,但是他们也不完善,他们其实从动态的角度上讲并不完善。制度已经改变了它的特征,再加上金融不平衡的现象,包括其中有一位先生在英国的年轻的银行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确实是这种金融危机,我们一旦发现这种活力,我们说的这种活力就是生命力。我们这样的一种体制模式,它的特征其实也就是包含着风险,它们也不是互相联系的,就意味着你可能不会用保险或者是其他的方式,我们感到担忧的就是最好希望能够把它以一种固定的事态,但是这个是错误的,因为危机、危险这是潜在的,这是随时都有的,当然这并不是静止的,因为它的方式,它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断掉了。我们通常的保险模式就不能发生作用了,他们等于没有作用,失去了功能。我们在不断地过程中,不断地升级,不断地失败,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模式。我想说的是,您提出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我们所有的讨论都是关于调控,这一点没有问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还要有一个具体的,比如说调控不当也是一个问题,我们真正好的调控才是真正的解决,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任何一个体制,有了这样一种调控的体制,如果没有这样的调控,就不会是稳定的,也不会有一个精确的模式来发生作用,也不会起到保护性的措施保护我们的金融体系。您说的我研究的信息不对等的模式,这只是体制上的一种,不管在国内还是全球的体制,都有全球信息的缺失,当然这种信息缺失我认为可能是永恒的,特别是金融危机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体制进行这方面的补偿,当然这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思考。确实我们有一种信心,对信息不对称的补偿和其他的补偿措施。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