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IT系统高质低效 中资银行彷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 18:0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高 静

  人+钱+信息=银行,银行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系统的技术实力。

  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前夕,如何提高国内银行竞争力?如何能成为基业常青的百年老店?

  从流程改革到数据大集中,从以客户为中心到产品的参数化定制——国内各家银行的信息科技部门已开始谋划,并投入行动。

  这场几乎涉及银行全部业务流程、可谓“伤筋动骨”的改革不允许失败。

  “又高又低”现象探因

  很多国际银行家对国内银行IT系统的评价很高,但对执行以后的情况评价却很低。

  这种“又高又低”的现象,让中国交通银行首席信息官侯维栋先生回想起,交行曾与汇丰银行坐在一起就各自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讨论时的情景。

  “他们(汇丰)说我们交通银行的系统架构非常新,没有什么包袱,就类似于一张白纸,架构非常清晰,运用了很多现代信息技术。而汇丰银行在亚太地区的应用系统已使用了几十年,比较老,需要不断的升级改造,用专业的话讲是‘补丁套补丁’,维护非常困难。”侯维栋回忆说,不过,虽然交行的IT系统很好,但客户对系统反应并不如预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侯维栋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应用系统方面,国内银行人性化设计与国外商业银行积累了几十年经验所建立的系统还是有差距的。”侯维栋表示,应用系统的建设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发现客户新需求,从而进行不断完善,但中国银行业使用新系统的时间毕竟较短。

  再者,“IT过分强调IT,业务人员过分强调业务。”侯认为,从内部的组织体系来看,国内银行技术和业务契合度还不够,主要原因在于业务人员对IT技术不够了解,反过来,IT人员对业务和客户需求特别是一线客户需求的理解有差距。

  此外,比起外资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对于业务人员的培训也存在差距。侯维栋认为,业务人员培训不够的弊端是,当IT系统出现新功能或提供一些新产品时,其传导机制——从总行分行业务人员、产品经理到客户经理到客户——中的信息缺失比较严重。

  “这些方面,我们交通银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侯坦言,前一段时间他到分行调研时,已明显感觉到分支机构人员在接受新产品功能方面,信息缺失比较严重,所以,“交行目前也在着力改进这方面的工作。”

  外来系统水土不服

  国内银行IT系统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大都借鉴了国外银行业的成功经验,而且很多银行的系统都直接采用国外供应商提供的软硬件产品。

  但就IT系统本身来说,国外银行和国内银行实际上存在着很大差别。

  另一个难题由此出现——国外的金融IT产品直接拿到中国来用,会不会水土不服?

  毕博公司董事总经理高达飞先生在跟中国客户谈生意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你们总跟我们提美国、欧洲银行的组织架构、治理架构,而不是我们亚太地区和中国其他银行的?”

  对此,高达飞认为,中外资银行的差别在于,欧美银行因为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其组织架构和治理架构有长期的稳定性,并且是适合巴塞尔协议长期需求的目标定下来的;而亚太地区包括中国的银行,目前很多仍处于过渡阶段,还未进入一个长期状态,比如刚刚建立的很多治理架构和组织架构,还会逐步按照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整个系统的外包引进,我们不可以简单讲是完全对或错。”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林晓轩认为,这应该整体看国内银行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目前国内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市场还属于新兴市场,法律法规、服务、监管及竞争者之间的默契等还没有形成。

  由此,“从国外引进一个本身非常好的产品,(引进来之后)能否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和中国会计准则的要求?”林称,在引进国外产品后的客户化和第二次开发上,上述问题值得银行仔细思考并解决。

  “同时,国内业务的基础面还经常发生变化,比如会计准则的改变等,因此在一次性引进软件系统以后,将会进入一个‘黑洞’客户化,客户化投入的成本是很大的。”林续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