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文化复兴(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 15:31 经济视点报

  【专家建言·Ⅱ】

  河南还需要花超乎常态的努力,去寻求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与意识定位,尤其需要在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脚踏实地地做好摸清家底、清理并整合资源的工作,打好在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牌。

  从博物院管窥河南文化发展路径

  □徐世丕

  河南是中国文物和文化大省,是中原文化的荟萃之地。星汉灿烂般的先贤名儒不去细说,单凭那些人文历史遗迹,凭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凭商城遗址、嵩阳书院,凭十三朝古都洛阳,凭七朝故都开封,凭二七大罢工英雄们喋血的广场,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河南因此充满文化魅力,享誉天下。所以人们说:“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七千年看浙江。”

  与近年来不时泛起的关于河南人的某些歧说偏见不同,眼前的河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这个中原大省正在“

中部崛起”的大潮中,努力把正航向、重塑形象。今日河南,可谓动力与阻力伴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让人既感受到一种时代差距,又感受到一种时代推力。

  中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石,它的广远和深厚,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而久远的历史积淀。而造型独特颇有古风并且蜚声中外的河南博物院,自然是让观者游人沐浴传统文化经典遗存精神洗礼的宝地。在这里,导游的介绍热情洋溢引人遐思,长廊陈列的珍品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就在参观完毕、步出大门那一刻,我心中突生遗憾。

  这遗憾源自某种期待。因为对闻名遐迩、独一无二的河南博物院,我一直怀着一种朝拜式的冲动,久已存在着一个通过它了解宋代历史文化神髓的夙愿,特别是对以开封为都城、作为大宋腹地的河南所保有的宋代文化遗产精品,怀有强烈的“探究”心理。然而遗憾的是,我并未在此次参观中,获得一些值得回味的满足。

  关于宋文化的历史地位,前有王国维“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宋代之金石学》),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金明馆丛稿二编》)的美誉,后有毛泽东对“唐宗宋祖”这两个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影响、成果最为丰硕的历史时代的肯定。而河南所拥有的北宋时代历史遗址,以及大量的宋代文献遗存与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更是宋文化最具价值的宝藏。

  在这个时代,先后作为北宋、南宋都城的开封和临安,均以城市规模宏大、经济文化发达享誉当时的世界。在这个时代,程朱理学精进而大师辈出,宋词继唐诗崛起而双美比肩,宋杂剧和南戏滥觞而戏曲繁荣,市民文化兴起而话本小说集腋成裘,两宋科技,更是赐福人类、享誉环宇……

  如此深厚博大、丰厚多彩的宋代文化,却难以与现在的河南博物院之见闻联系起来,更难以与目前“河南文化就是少林武术文化”的流行观念等同起来。因为,博物院关于宋代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专题展示乏善可陈,实物未能集中,构思流于一般,难以突出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强项。

  这也许是资源整合的原因,也许是展出设计构思的不足,也许是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限制,但也许正是这些“也许”,给所有来河南博物院的人们,留下了不应有的遗憾。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组织者过去对河南文化资源的优势在认知、把握和定位方面的差距。它实际影响了河南所拥有的、最能代表宋代文化精髓的资源优势的发挥,影响了这些优质文化遗产在吸引中外朝圣者、旅游者、参观者等方面理应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这个中原大省,一些为本地人熟视无睹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习俗表明:河南在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与城市人文心态上,还需要花超乎常态的努力,去寻求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与意识定位,尤其需要在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脚踏实地地做好摸清家底、清理并整合资源的工作,打好在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牌,从而为城市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与意识导向,更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探求一条优先发展、迅速崛起的现实路径。

  文化是城乡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且是对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综合性要素。今日之郑州,更应把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放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填补古郑“商城”与现代郑州在文化符号与遗存实证的逻辑衔接方面所留下的缝隙与空档。

  对河南而言,广大农村文化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势头,正是振兴传统文化产业亦即文化艺术服务业的现实基础。在这方面,历史悠久的河南民间演艺业,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宝丰民间艺人在这方面捷足先登,使自己成为民间演艺产业发展为地方支柱产业的经典范例。

  经济建设是基础,人文重塑是关键。农民文化素质的时代转型,不仅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市化、文明化进程中需要重视的课题,也是促进农村健康文化消费,发展城乡文化产业的基础性课题。在推动“郑汴一体化”规划高歌猛进的征途中,河南文化建设上的“郑汴洛”资源整合规划、人文河南的重塑目标与文化河南的实施战略,都应当尽快地协调完善并实施起来,如此,中原大省重振文化雄风的辉煌,才会指日可待。

  (作者为《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