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文化复兴(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 15:31 经济视点报

  【思维觉醒·Ⅱ】

  执政新思维

  在徐光春主政河南两年间,河南的转变有目共睹:河南人的形象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河南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跨越,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在这些转
变背后,凸显了其执政河南之后的新思维。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

  12月20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郑州大学做报告时,透露了一个让河南人欢欣鼓舞的数字:“河南工业利润达到1000亿元。”

  这相当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工业利润总和。对于这一带有自夸性质的披露,徐光春显得很

幽默,“这里都是自己人,在外面我就不说了。”

  其实他非常清楚,在台下坐的,并不全是河南籍的学生,其中不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籍的学子。

  不过,这并不影响台下掌声的热烈。确实,在他主政河南的两年间,河南的转变有目共睹:河南人的形象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河南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跨越,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

  在这些转变背后,凸显了其执政河南之后的新思维。

  内涵再造

  如果说2004年12月12日之前,河南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源自对国家政策自上而下的执行,那么在这一天徐光春就任河南省委书记之后,河南对文化的开发变得更为主动。

  这或许和他的经历有关。媒体出身的他更懂得文化对一个区域的影响和价值,历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的经历也为他在开发文化资源方面积累了广泛的资源。

  而改善河南形象,则是徐光春上任之后面临的第一个“文化”命题。

  这也是河南省近几届政府所努力解决的难点所在。从2000年陈奎元调任河南省委书记时提出“我们这届班子,如果能把河南的形象树立起来,就是对河南人民最大的贡献”,到2002年李克强接任后要求各级部门“关起门来自己整顿,对改善河南形象问题只做不说,让别人来感受河南变化”,河南一直在为改变外界对河南的偏见而努力。

  徐光春主政河南之后,在注重内部整顿的同时,更注重对外营销。在他看来,“改善和提升河南形象,就是要把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河南展示给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河南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河南人的优秀品质、河南广大干部的优良作风客观地反映出来。”

  2005年2月20日,在徐光春主政河南2个多月后,一位河南籍务工人员李学生在勇救穿越铁轨的男孩时不幸牺牲。徐光春从网上看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批示河南媒体进行报道。他亲自到李学生家里看望其家人,则更增加了这件英勇事迹的新闻含量。

  随后,河南加大了对这方面事迹的挖掘,并推出了一大批感动全国的先进人物,如背母上学的张尚昀,带妹读书的洪战辉,三次救出落水女的魏青刚等。

  可以说,多年来,河南人改善自身形象的努力在这一阶段开始集中爆发。河南的外在形象也开始得到改善,甚至一度成了全国涌现英雄人物最多的省份。

  但这些变化,显然不是徐光春所追求的全部目标。对此,他有着清醒的认识,“我来河南工作,首先关注的还是经济问题。首先把河南的经济发展起来,腰杆子硬起来,这是第一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河南的人文建设,加强河南的社会发展,通过河南自身和谐社会的建设,来逐步改变外部一些人对河南的误解。”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文化产业本身既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能促进人文河南的发展,为河南形象的改善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进而通过整体环境的提升,促进经济全局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是徐光春任河南省委书记后,在2005年春天提上议事日程的。”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委宣传部政研室主任刘国明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随后,河南省政府各级官员开始奔赴各兄弟省市调研学习。2005年4月,在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河南省15个省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了4个文化产业考察团,奔赴浙江、广东、上海、广西,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回到郑州后每个团要写出一份调研报告。

  在一系列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7月,《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相继出台。

  至此,这个文化大省的“文化”书记完成了自己对河南形象内涵的定位,并力图把这一内涵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并以此确立在大众传媒中的话语权,改变由政府推动的形象再造的被动局面。

  模式创新

  没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好的执行。企业管理中的这一定律同样适合于政府的公共决策。

  在一次河南省委中心组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的专题学习会上,徐光春用他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旗帜已经举起,方向已经指明,任务已经确定,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两个字:行动。”

  最后两个字,他特意加重了语气,底气十足。

  在他看来,建设文化强省正逢其时,正遇其机。“我们有这么好的历史机遇,我们有这么一致的发展共识,我们有这么巨大的文化需求,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河南这样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一个文化强省。”

  对此,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庚香认为:“文化产业是今后我们省的经济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如何寻找到能够激活河南厚重文化资源的现代模式,则是李庚香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李庚香认为,这种模式要扬长避短,最大、最优地凝聚河南的文化资源。

  最终,旅游、媒体、社会资本成了河南文化的三个主要载体,这也就是所谓的“3+1”模式:文化+旅游、文化+媒体、文化+社会资本。

  清明上河园,少林寺等都是“文化+旅游”的得意之作。从2006年“五一”黄金周的统计数字来看,河南省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8.2%和48.4%,不少景区景点刷新了历史最高水平,上半年全省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5.2%和24.9%。

  而少林寺更是吸引了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众多国际人士的关注。

  李庚香认为,“河南旅游的潜力巨大,如果文化和旅游结合好了,必将带动河南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像清明上河园举办的各种民间杂技表演,不但为河南的民俗文化找到了生存的市场,其在夜间的精彩演出也改变了河南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尴尬局面。大型山地实景文艺演出《禅宗·少林》也让人们通过现代手法更为真切地感受了天籁般的禅韵。

  文化与媒体的结合,则催生了蜚声内外的《梨园春》。据李庚香介绍,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提出了振兴豫剧的目标,当时最为火爆的浙江小百花剧团吸引了河南方面的关注。

  “它成功的原因就是与电视结合。”李庚香建议拷贝这种模式,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梨园春。如今,梨园春已经走出了河南,走向了世界,成为了河南的一张名片。并为河南的地方戏剧——豫剧找到了舞台。

  “文化+社会资本”的联姻也越来越频繁。据河南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南文化体育业投资的增幅在50%以上。

  “通过文化与媒体的结合可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通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可以寻求和创造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使文化产业有现实的基础。在这两者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与社会资本的结合把文化产业变成一个核心竞争力。”李庚香如是解读这一模式的核心所在。

  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模式并没有完全囊括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全部,尤其是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并没有得到体现。

  而创意文化产业将是未来文化产业的主导方向,河南在对传统文化资源挖掘的同时,也必须力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一个现实的例子是起源于河南经典故事的花木兰从军,经过好莱坞的开发创新后,变换成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对文化本身的传播也超过了以外任何形式的宣传和普及。

  战略远见

  2006年8月,在河南文化产业正式定下基调并启动之时,分管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李庚香在媒体发表了《中原城市群崛起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

  在他看来,“中原城市群”的崛起,要靠“硬件”的增长,但还需要城市文化的提升。所谓城市文化,就是指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基础、以生态为关键的“软实力”的建设。

  “城市文化和城市实体其实是神与形的关系。”李庚香解释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以城市文化论输赢。城市的发展要靠文化领跑,一个没有文化灵魂的城市不可能有长久、健康的持续发展。正是城市文化反映出来的城市精神,让一座座城市无可匹敌、不同凡响。

  在李庚香看来,“中原城市群建设是在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开始城市化和信息化,可谓是‘一身三任’。”而面对如此重任,如果没有文化的加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很难协调发展,并极有可能迷失发展方向。

  对文化的重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对河南这个正在向城镇化迈进的曾经的农业大省来说,更是意义非凡。

  2005年5月,徐光春在会见香港媒体代表团时指出,“十一五”期间河南文化产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挖掘和发挥河南的文化资源大省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转化成独一无二的文化产业经济,把河南建成文化产业大省,甚至强省。

  2005年6月,在向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考察组汇报考察学习的情况时,徐光春则从政治的高度阐述了文化产业的现实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化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学者对此的解读是,河南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在经济层面上,文化产业将被用来当作支柱产业发展;而在社会层面,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连。

  “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有自己的逻辑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是结合在一起的。”李庚香认为,“这是一个正循环,河南这几年的发展就和这有直接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