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重估·Ⅱ】
专家认为,目前发展文化产业的困境是拥有创意的没有资本,拥有资本的往往又不了解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关注的是利润回报,而不是创意本身。但对这样一个新兴行业,很多人都没有太多的投资经历,也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对于一个新进入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件让人畏惧的事情。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
文化产业银行萌芽
冯小刚拍摄的《夜宴》,在创下票房新记录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内地文化产业产权融资的先河。
这部投资1300万美元的大片,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担保,获得了深圳发展银行5000万元的供融资,占其总投资额的49%,创下了中国内地银行首次为单个电影投资项目提供授信的记录。
得益于《夜宴》票房的成功,冯小刚的下一部电影《集结号》也得到了银行的大力支持,争取到了500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
这种将好创意借用银行贷款进行成功商业运作、取得实际经济效益的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已开始进入融资视野。
张纪中的《鹿鼎记》也于近期刚刚拿到一笔银行贷款;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把美国国际银行和香港银行的钱也圈了进来。
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独特的个案也许将会具有普遍意义。据媒体报道,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等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讨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问题:以知识产权作抵押,第三方作评估,保险公司来担保的“国家文化产业银行”的模式已见雏形。
但在河南,则很少能有项目获得如此的机会,正如为《夜宴》担保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其河南分公司工作人员所说,“不是不做这块业务,而是没有这方面的产品。”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为《夜宴》做担保,是影视作品海外发行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首次合作,也是中国信保首次涉足文化创意产业。
其做担保的大概程序是,把剧本大纲和确定主要演员的阵容报告给保险公司,然后保险公司可以对其进行评估,评估完以后做担保,有了担保之后电影可以通过预售发行来得到投资或者得到银行贷款。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保险公司的介入,降低了银行放贷的风险,“毕竟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行业,文化创意产品经过市场才能检验;以知识产权做抵押,会造成银行手里有一大堆专利而收不回钱;追求市场化的银行,不会承担全部风险,必须有相关的保险公司也要加入进来,才能构成完整的融资链条。”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喻文益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非常大的产业,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化运作不是非常充分,要使文化创意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应成立专门的文化产业银行,对文化创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一旦文化企业获得发展,可以在自己的银行进行存款,形成良性循环”。
评估新领域
与传统产业的融资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在产品出来之前,只是一个创意,是无形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以知识产权或者以项目做抵押,如何确定其市场价值,是决定银行和资本市场融资的关键。这需要有权威的评估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或项目做市场评估。在这一行业,已经有过相关的尝试。
北京连城资产评估公司评估部主任霍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三四年前,我们就开始做这方面的评估。”但她同时表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业内评估经验很少,而且不是主流,“目前有一个台湾著名漫画家的剧本让我们来做评估。他们先做了市场调查,然后把相关数据拿来,我们在此基础上做分析评估。”
而参与文化产业银行研讨的评估机构——北京北方亚事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全山表示,“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贷款抵押,这是一个趋势,估计会在地方银行实施。”
“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属于无形资产评估的范畴,是基于对未来收益的一种价值评定。”河南亚太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南霖在接受《经济视点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河南也做过类似的案例,但是比较少。
不过,随着河南文化战略的实施,文化创意产业产权或项目融资的案例增多,对文化产业的评估也会越来越多。
据悉,在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日本和韩国,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做抵押来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资的渠道已经畅通。
日本政府用政府投资的银行和其他政府体系的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做投资或特别贷款。日本的民间金融界现在开始发展以无形资产做担保的融资,将无形资产在资本市场进行资产证券化,为无形资产开发从业者筹集资金。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喻文益表示:“文化产业利润空间很大,建立国家文化产业银行后,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企业、银行、保险会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渠道会更加畅通。”
而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会很快成熟起来,“现在有不少业内人士对市场的评估非常准确”。
产业基金构想
国家文化产业银行,从概念的提出到落实到地方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文化产业对资金的渴求,却已是急不可待。
2006年11月,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河南省发改委共同选定了200个文化产业项目,建成了“河南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库”,为明年1月开始的河南文化港澳行做准备,并把这些项目库在网络上发布,随时等待资本的精挑细选。
如果这200个文化产业项目全部实现落地,所需的总投资额为300多亿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要知道,在过去的2005年,河南省全年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才29亿元。
资本充裕的产业才能充分发展,文化产业同样需要资本的拉动。多年来,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河南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却相对不足,欠账较多,文化设施比较落后。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戴松成认为:“资金不足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河南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主要办法是,沿用传统的政府投入或政府主导的项目招商方式。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项目的资金需求。例如,在2006年5月和10月于深圳举行的两场文化产业项目交易会上,河南分别签订了20.9亿元和25亿元的项目合同。
而即将于2007年1月开始的河南文化港澳行也被寄予厚望,一些地方甚至开始把文化产业作为招商引资争夺战中新的增长点。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在目前的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仅仅靠国家财政的投入和政府的推动是不够的,而要吸引社会资本的自发进入,就必须消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体制障碍,逐步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通过文化产业成功的样本吸引资本的兴趣。
这其中,最根本的是打通文化和资本之间的隔阂。戴松成认为,目前的困境是“拥有创意的没有资本,拥有资本的往往又不了解文化产业”。
这中间的对接需要一个桥梁。正如公司所有者并不一定直接面对公司员工一样,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关注的是利润回报,而不是创意本身。但对这样一个新兴行业,很多人都没有太多的投资经历,也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
对于一个新进入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件让人畏惧的事情。尤其是当一个人投入的时候,那种对风险的不可控性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所以,戴松成希望建立一个文化产业基金,政府投入一部分钱作为启动资金,然后吸纳社会资本进来,由基金出面进行投资或合作,既可以为最好的项目融资,也可以打消资本方的顾虑,联合投资的方式还可以降低投资方的风险。
这一设想的理论根据是,河南有大量的民间资本沉淀在银行,或被经济发达地区吸纳走。在2005年,河南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同时,河南银行存款也突破1万亿元。
河南省的存贷比在全国都是比较高的,这意味着河南省内的社会资本更多地被存入了银行,但河南的企业却没有得到相应多的支持,这些多余资金中的一部分被转移到了经济更为活跃的地区。
基金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戴松成表示,他会努力走下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