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文化复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 15:31 经济视点报

  回望2006年,我们见证了一个新兴经济大省的崛起。

  在这一年中,河南有太多的故事可以盘点:GDP过万亿,新兴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地位的确立,豫商大会召开、拜祖大典、郑汴融城,等等。

  作为中原地区唯一一份财经媒体,我们在忠实地记录着这些历史的瞬间和细节,并为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1亿人口创造这份奇迹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而感动。如果单单放在2006年的时间点上,这一切中的任何一件事都值得浓墨重彩地去书写。

  但我们认为,在过去的2006年,对于这个具有完全中国式特点的古老省份来说,文化的复兴才是最值得品味的信号。

  得出这一推断,缘于我们对一个区域最具影响的两股力量——经济和文化,所进行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不可否认的是,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开始了经济复兴,而且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经济上的复兴为河南带来了诸多利益:大省地位的确立、话语权的提升、豫商群体的崛起,等等。

  但它却无法解决一些最根本、最复杂的难题,如不平衡的加剧、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文化复兴的意义绝不止于单纯的产业经济,在社会层面上,它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连。

  对文化和经济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正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这并不仅仅是河南所面临的命题,而是中国所具有的共性问题。但河南完全有能力在这些方面做出极具创新的贡献。作为中华文化版图形成的核心地带,它不仅拥有绝无仅有的文化成就,而且也拥有巨大的经济力量。

  自宋以前,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只是随着北宋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日益被北京所取代,中原才开始走下坡路,这一衰落就是近九百年。

  尤其是在近现代以后,河南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在文化上的辐射力更是被沿海发达的工业文化和城市文明所超越。甚至这一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一度成了中国人妖魔化的对象。

  但这并不等于说河南的文化没有发展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恰恰相反,河南地下蕴藏的巨大文化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转化成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资本,就会在现有的中国文化产业版图上异军突起,进而影响中国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文化版图的变化。

  人类历史上,衰落了多个世纪而复兴的,有其他例子吗?有的,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是古文化的一种推动。

  在某种意义上,河南文化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正在成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战略的全部价值。

  让文化更鲜活、更丰富、更具生产力,也就需要决策者与参与者必须把视野更加放大、思路更加展开,在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与城市人文心态上,努力寻求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烘托与精神激励,为城市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恰当的精神支撑与人文导向。

  (刘金松)

  【思维觉醒·Ⅰ】

  对传统资源的开发,一直有一个怪圈:“外国人比中国人重视,中国人比河南人重视,河南外地人比本地人重视。”

  也许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越是那些文化资源贫乏的地区,越对其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文化资源备加珍惜。反倒是文化资源丰富如河南者,对近在咫尺的“宝物”视而不见。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身边那些曾经熟视无睹的残垣断壁,重新打量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辉煌的先人,重新思考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符号和人物给我们带来的价值。

  “大文化”意识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

  黄帝祭典升级

  位于新郑市人民东路的中华始祖黄帝的塑像,静静地矗立在深冬的清冷天气。

  2006年3月31日,这里举行了盛大的“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包括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以及河南省和郑州市主要领导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市领导,分三组向黄帝像敬献了9个花篮。

  虽然新郑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创业、建都之地,但这却是河南省第一次如此高规格、大规模地祭拜这位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显然,河南对黄帝资源的开发,要比其衣冠冢所在地西安逊色许多。

  陕西省在1992年修葺黄帝陵后,相继由陕西省政府出面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公祭活动,人数最多时达到5000人左右;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到大陆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到西安祭祖。西安黄帝陵的影响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而海外华人到新郑祭拜黄帝则始于1991年,此后,虽然每年都有海外华人到这里寻根问祖,但人数不多,一直维持在200人左右。

  此时的祭祖,也多停留在“寻根”层面,并未与经济挂钩。1992年起,新郑方面把零星的祭拜黄帝活动整合成统一的“黄帝文化节”,开始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尝试,并逐渐扩大影响。

  但这一活动依然局限在新郑市这一层面,效果难以匹敌由陕西省主办的黄帝陵祭祀大典,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经贸舞台。在2000年4月举行的“龙岁故乡行——中原大寻根”活动,新郑也只吸引了2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前来寻根祭祖。

  而此时的陕西黄帝陵祭祖大典,已经达到了5000多人的规模,参与祭奠的人员层次也不断提升。当地组委会还为此举行了广泛的招商,对参与祭祖大典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宣传回报。

  2006年3月,宝钢集团向黄帝陵整修事业捐资500万元,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女士成为本次祭奠的“年度主祭人”。

  巨大的落差让新郑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何开发和利用好黄帝故里这一资源,已经不仅仅是新郑的责任。

  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仁民认为:“‘寻根经济’仅靠民间团体的力量远远不够。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王仁民所说的政府角色,绝非是新郑市这一级别的政府所能担当的,这需要更高层次上的资源整合。

  2005年5月,新郑市最早研究并关注黄帝文化开发的新郑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刘文学,给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写了一封信,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尽快制订计划,打造出以黄帝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品牌。

  而发展文化产业正是徐光春履任河南后所主导的河南发展重点之一,并在2005年提上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日程。

  徐光春随即对这一建议做出了批示:“要把黄帝文化做大做强,把黄帝文化开发工程作为浩大的民族凝聚力工程抓好”,并邀请一流的策划专家,做一流的发展规划。

  2005年9月14日,徐光春赴新郑市考察时,再次表达开发好黄帝故里的愿望,并希望把这一开发作为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突破口。

  有了高层的支持和要求,新郑方面行动迅速,2005年9月底,新郑市旅游局即向全球撒下了《黄帝故里百万重金诚邀策划家》的英雄帖,并提出“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黄帝故里新郑打造成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民族圣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原地区的热点旅游城市”的目标。

  一时间,关于此次策划及所引发的争论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对巨额奖金津津乐道者,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者、也有指责当地政府作秀者,更有旁观者认为,新郑意在叫板西安的努力胜算很小。

  而这正是新郑想要的。不管称赞也好,质疑也罢,关键是一度沉寂的新郑黄帝故里开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05年11月16日,河南省委正式作出“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政协主办,郑州市和新郑市两级政府承办的批复。

  至此,在河南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下,这场起源于新郑的拜祖大典开始提升到省级层面操作。

  一次成功的示范效应

  如果说,拜祖当天的1万多名参与者来自政府的推动,那么在拜祖大典结束后,黄帝故里所出现的旅游“井喷”现象,则显示了此次活动的后续影响力。

  主管旅游的新郑市副市长郑灏东在接受《经济视点报》采访时说:“拜祖大典不仅大大提高了新郑的城市知名度,也推动了新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从拜祖大典结束的4月1日至30日,新郑市黄帝故里、始祖山和郑风苑三个景区免费向游人开放,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其中黄帝故里景区接待75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倍。新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000多万元,其中黄帝故里直接经营收入6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5月1日至7日,全市景区共接待游客50.6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倍。

  与这些后续效应相比更为直接的是,3月31日和4月1日拜祖大典两天时间内,新郑市签下了合同总金额达102.46亿元的投资大单。

  这些投资涉及的领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工业、食品加工业、旅游和文化产业等。

  当然,这次活动的意义决不局限于单个案例的成功,它对河南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样本意义,为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变成文化强省转变树立了标杆。

  此次活动的影响突破了以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在注重活动本身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对区域品牌的营销,对活动的定位也更具有国际视野。

  在《决策》杂志对中部六省城市群营销能力的评价中,中原城市群的文化策划能力位居榜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祭拜轩辕黄帝大典和运作少林寺。

  此次活动所带来的示范效益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效仿新郑市的运作。2006年4月,同样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巩义也开出了124万元的总奖金征集旅游策划方案,对其辖区内的北宋皇陵、杜甫故里、康百万庄园以及颇具历史渊源和神奇故事传说的河洛文化进行包装。

  与新郑黄帝故里相类似的是,杜甫故里和杜甫墓都在巩义,但真正把杜甫文化资源开发到极致的却是成都。而成都只不过是杜甫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其一生59年的漂泊生涯中,在成都草堂居住仅3年多。

  如今,成都的杜甫草堂每年仅门票收入一项即达482万元之多。成都的杜甫草堂不但为当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也成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甚至很多河南人到成都也都要去看看这位曾流落他乡的河南“老乡”。

  但位于巩义的杜甫故居却少有人问津。据杜甫陵园保护所所长康虎德介绍:“杜甫陵园的门票收入每年仅入账千元,甚至更低。”

  为此,巩义开出124万元重奖,也正是希望获得新郑式的成功,一举扭转巩义在杜甫文化资源影响力上的劣势。

  “杜甫文化就是文化巩义的龙头,杜甫故里也是我们今后倾力打造的名片。”巩义市委副书记张春阳认为,开发巩义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利于当地的长远发展。

  而刚刚于11月10日举办过华商文化节的商丘,也正在考虑如何通过对商文化的挖掘,促进文化旅游业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转化为历史文化产业优势,充分释放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

  文化符号的现实载体

  “具茨巍巍,溱洧泱泱。轩辕之丘,天降轩皇。圣明睿智,光耀朝阳。赫赫伟绩,惠泽八方。先民之世,天蛮地荒。继炎而起,肇造华章……”在3月31日的拜祖大典上,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诵读的《拜祖文》和由1000名穿绿色汉服的大学生吟唱的《黄帝颂》,引起了在场3000多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印尼等31个国家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共鸣。

  这些华侨有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的生长于国外,对故土完全陌生,因为对祖先的尊崇和怀念,使他们来到了这里。

  英国华侨何永嘉说自己是春秋时韩国后裔,相传韩国灭亡时,他的祖先为避秦追杀,越河逃走,当时河水寒冷彻骨,因此改姓为“何”。

  在轩辕故里,在韩国故地,何永嘉伏下身子,把小手帕铺在地上,恭恭敬敬捧了两捧黄土,然后带在了身上。

  寻找精神上的归属和认同感,是很多华侨、华人寻根问祖的初衷。一位华侨在听了《黄帝颂》之后,也被那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所感动,“在那一刻,有种真实的历史感,对民族的认同变得真切起来。”

  而这也正是此次活动的主旨之一,正如徐光春所说,“要把黄帝文化开发工程作为浩大的民族凝聚力工程。”

  从现实操作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过于宽泛的目标,但在有了拜祖仪式、《拜祖文》、《黄帝颂》等具体的内容支撑之后,这一主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如何把祭祖做成一个可持续的文化产业,让虚幻的文化符号找到更为现实的载体,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正如一位海外华人代表所说,“每年都要有新的东西,我今年来了,明年呢?当我去西湖第四次的时候,没有新东西可看,我都可以当导游了,为什么还要去?”

  对资源的整合开发已经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徐光春举例说:“比如黄帝文化的开发。新郑是黄帝故里,新密有黄帝宫,是黄帝建都练兵所在地,明年黄帝拜祖活动就要搞成一个系列,上午在新郑拜祖之后,下午到新密黄帝宫游览,还可以到其他的黄帝文化景点参观,不仅参观游览,还要举办论坛和其他系列活动,像糖葫芦一样把这些活动都串起来,效益会大大增加……”

  巩义市旅游局副长王建红在谈到未来的旅游规划时,也提出了类似的目标:如何在确保宋陵地宫未开的条件下,开发北宋皇陵旅游;如何利用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杜甫和保存极少的古迹资源以及大量无形的杜甫文化,成功开发建设一座大型名人文化主题公园;如何通过综合营销活动,成功塑造起康百万庄园的旅游品牌形象,使其在短时期内轰动全省,名扬全国;如何利用河洛文化历史渊源和神奇的故事传说以及河洛汇流独特的地形地貌,打造一座具有独特魅力和强烈吸引力的主题文化园。

  与这些单个区域的整合相比,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是,把河南的文化古迹连成线,从洛阳的唐文化、少林寺的禅文化到开封的宋文化等,连为一个整体,在郑州建设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古文化旅游功能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认为,郑州是商王朝第一个国都所在地;开封是七朝古都,以宋文化为盛;而九朝古都洛阳则以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和大唐文化闻名于世。“郑汴洛一旦形成统一的文化大市场,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其所爆发出来的文化能量是无法估量的。”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