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苏商:在沉默与困惑中崛起(5)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 03:16 中华工商时报

  谁来整合江苏?

  关于苏南、苏北的经济落差,在我们来到江苏之前就有所耳闻,但来到江苏之后,才知道要消除这种落差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与政府的高调相比,在与苏南、苏中的企业家交谈中,他们并没有一种很强烈的到苏北、苏中谋发展的计划,他们更感兴趣的话

  题是在自己的企业做大后,盘算着将总部搬到上海去。

  从地图上看,江苏行政区划下的13个市,有10个临近山东、安徽、浙江和上海,3市靠海,8市沿江,江海文化在这里交汇;在文化上,历史上为齐鲁故地的徐州和处于吴文化中心地带的苏州几乎风牛马不相及,苏南就是江南水乡,人们典型的瘦小、纤细、地地道道南方人的精灵秀气;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有着山东人的高大孔武和豪爽侠义。记者在江阴采访时发现,江阴人自己认为与仅有一江之隔的泰州靖江人有着“天壤之别”,这让记者想到了“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为枳”,不过从江阴人的语气中,还是流露出一种对江北地区的不屑。

  可以说,北方的汉文化、土文化和南方的吴文化、水文化在江苏旗帜鲜明地共存一省。南北文化风格的杂烩、苏南苏北的经济落差使得江苏看上去更像一个微缩的中国。有人把江苏比喻成一个“碎片化”的省域,如何整合自己,优化省内的资源配置,实现新的跨越,这不能不说是整个江苏人的共同命题。

  以南京为例。尽管是江苏省省会,南京却偏居西南一隅,对省内经济的有效辐射范围,到了淮安南部已成强弩之末。这种地理位置也使江苏省在发展南京的问题上始终畏手畏脚:一旦南京发展,受益最大的不是其他地区,恰恰是安徽省的

马鞍山和滁州。在现行行政体制下,这种顾虑的产生并不让人意外。对地方政府来说,与其将大笔大笔的钱砸在南京,还不如投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地方,更能拉动江苏省GDP的增长。

  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也更容易明白苏州、无锡的经济总量为何比省会南京还要大。不过,这可苦了苏州市的领导,由于正常的工作时间要接待南京方面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到了晚上又得处理来自上海经济事务上的各种应酬,“白天看南京,晚上看上海”成了江苏人对苏州领导人的一个笑谈。曾几何时,苏州市委托中国社科院所作的“苏州与上海产业对接”的课题,也一直向南京方面保密。令苏州市领导尴尬的还不至于此,人所共知的是苏州官员近年来有“省外输出”的传统,但南京一位媒体朋友告诉我,其实更多的苏州官员被调往南京省委,这里边多多少少有种暗中牵制苏州的玄机。

  这种情况无疑制约了江苏经济的整合。如果把苏北、苏中、苏南比喻成三个阶梯的话,则从南到北依次下沉,而且无论是民资、外资还是国资,苏中、苏北与苏南相比都有相当的差距。为此江苏省提出了“新苏南模式”、“苏中崛起”和“苏北振兴”。

  从苏南看,随着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改制,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都比较快。但记者在苏南发现,其内部整合一直也是个问题,苏、锡两地对待评弹与锡剧的不同态度生动地反映了这个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