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苏商:在沉默与困惑中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 03:16 中华工商时报

  ——关于江苏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察报告

  □本报记者贾林男赵剑波

  上篇

  近距离观察江苏民营经济,你会发现其中的很多现象难以理解:民营企业户数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顶尖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却难以和广东、江苏抗衡;喊了多年发展民营经济,而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迟迟不如外资;苏南与苏北的经济落差,犹如中国的东部与西部;更让人想不明白的是,江苏老板中间竟然产生不了一个有着公认影响力的企业领袖……这片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在每年超过全国平均3个百分点以上增长速度的繁华下,总是感觉缺少些什么,对此江苏人也是心知肚明,但体制和文化上的根深蒂固让改变进行得并不容易。

  11月初,我们驱车从南京出发,一路东进,走过无锡、苏州,再乘坐汽渡到达长江对岸的南通,然后从江北一路经过泰州、

扬州,再回到南京。一周的采访,我们试图解开上述困惑,也注意捕捉一些新意的东西。舟车所历,言谈所感,我们发现,“政府环境”、“区域割裂”、“创业心态”以及“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这些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在国内大多数省份中具有普遍性。正如采访中很多专家认可的,“江苏的问题不能归结为江苏,江苏的问题全国都有”。在这一点上,研究江苏似乎比研究民营经济的标杆———浙江更有意义。

  民间活力的苍白与复苏

  说到江苏的经济,它曾一次次领国内风气之先,很多模式化的印象也深深地留存在我们的脑海里。“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张家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在我们上小学时就进入了思想政治课本;后来以乡镇企业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以及后来苏州令人咋舌的超过老大哥上海、成为全国吸引外资的冠军,更是在国内引起过全民的大讨论。可以说,江苏经济一直以“树立典型”、“典型引路”为特色。

  “典型出政绩,政绩出干部。”正如一位江苏学者所说,为了树典型、争典型,很可能出现好大喜功,甚至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瞒天过海亦在所不惜。可以这样说,江苏过去留给我们的更多是传统体制下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容易走极端,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自由、多元的本质。

  尤其是当拿江苏和它的邻居浙江做比较的时候,江苏历来被指责为民营经济不发达、民间活力不足。

  其实,要论顶尖民营企业的阵容,江苏肯定不比浙江、广东,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有着全国最为庞大的私营企业数量。在江苏省工商局登记注册成公司制私营企业的数量,2005年已经突破50万,连续4年在全国居首,今年注册资本预计可以突破1万亿元。

  然而这个“第一”连江苏人自己都骄傲不起来,只因这个“第一”很大程度上得惠于当年名震全国的江苏乡镇企业。上世纪90年代,江苏以乡镇、村两级政府控制的乡镇企业最辉煌时,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占到GDP全省1/3,工业产值的2/3,农村经济总量的4/5,县域经济总量的90%以上。世纪之交乡镇企业改制的开始,同时又是民营经济大批涌现的开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桃花开。如今,翻看江苏前100强私营企业名单,超过半数都是由乡镇企业转制而来,位列前几名的华西集团、阳光、红豆更是清一色过去的“红帽子企业”。“没有过去的乡镇企业,就没有今天的江苏民营经济”。江苏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周毅彪坦言。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