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零售产业亟待法律保驾护航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0:39 中国产经新闻

  CIEN记者 严娟娟 报道

  随着中国不断开放商业流通市场,外资商业流通巨头,甚至一些中小企业也开始进军中国零售商业市场。截至目前,全球最大的11家商业流通集团已经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如何抵御外资在中国零售业市场上的凌厉攻势?有关专家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应尽快制定商业开放风险评估体系、产业预警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以防外资商业流通企业垄断
中国零售市场。

  3月6日,正大企业国际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将以3100万美元的价格从合作方手中收购易初莲花广东股份。交易完成后,广东省内广州、汕头、南海等地的9家易初莲花超市将全部变身为独资企业。同时,河南省内的易初莲花超市也在申请“单飞”,加上此前已经实现独资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易初莲花在国内重点布局的城市都已实现“单飞”。可以说,易初莲花中国独资计划已进入收官阶段。

  2004年11月,零售业全面开放之后,外资零售企业就加快了全面独资的步伐,目的就是为其加速扩张铺路。在去年颁布的《外资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中,已允许外资零售商建立独资零售店铺和分店,彻底取消了外资贸易公司进入市场的门槛。

  CIEN记者从商务部获悉,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设立了1027家外资商业企业,合同利用外资18.16亿元,开设店铺1660个,营业面积468.34万平方米。其中外商零售企业选择独资的达到625家,约占新批外资零售企业的61%。

  外资企业的独资趋势和不断加快的扩张步伐,让内资零售企业深感压力。在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元年”的2005年,在外资零售企业不断并购开店、向二三线城市推进的“铁蹄”下,国内零售企业似乎乱了阵脚,出现了大规模的关门、并购事件。

  对于外资企业的独资趋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永平分析,外资纷纷选择“单飞”,除了因为合资企业中外双方在制度文化、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摩擦,使运营成本高企之外,内资企业的弱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时与外资合作的企业现在基本上没有资金实力再跟随外资继续扩张,只好被迫下马。

  国内零售企业的纷纷下马,让有识之士更加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有专家认为,现代流通业,绝不是一个流通问题,而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战略问题,而且这个战略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要因为引进外资而失去了国内自己的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荆林波博士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政府仍然有必要对流通业进行进入规制,一方面防止外资企业垄断某些业态,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防止外资企业通过掠夺性定价,摧毁中小流通企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曾呼吁,在商业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加快建立商业开放风险评估体系和产业预警机制。

  然而,正如面对外资并购一样,我国在商业开放风险评估领域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商务部主要通过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来调控外资。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重视此项工作,从而引发了许多本应能避免的矛盾。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外资零售巨头家乐福和中国零售企业北京华联在重庆“贴身肉搏事件”,击中了内资零售企业的痛处。

  北京一家零售企业负责人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源源不断地进入,已对中国零售企业产生了严重的生存威胁,我们希望政府能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民族企业“保驾护航”。

  CIEN记者获悉,商务部已经将《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上报国务院,经过反复的修改,已经被列为2006年争取年内出台的48件重点立法项目之一,年内应该能够出台。此外,一部旨在规范零售大型卖场竞争的《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已经提交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也将在今年作为行业标准发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