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成本与卫生之惑 一次性筷子产业将面临大洗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 11:37 解放日报

  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浓缩代表,古往今来不乏用金银、象牙、陶瓷、红木等精贵材质制成的筷子,辅以雕刻、镶嵌、绘画等繁复的工艺。而相形见绌的一次性筷子,为何又能长盛不衰?

  一次性筷子的国家强制标准,规定了严格的卫生指标和技术指标,看似是为一次性筷子的存在正名,实质上是抬高了生产门槛,限制产业扩张,保护森林资源。

  年夜饭余香未散,元宵的脚步声又近了。

  从鸡年除夕到狗年正月十五,在这场中国人的饕餮旺季里,你可知道用掉的一次性筷子有多少双?大多数市民对此或许并不关心,然而社会上为这一双小小筷子的争论从未平息过。一次性筷子系列国家标准的出台,激起千层浪后,至今余波未平。

  今天,距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林业局、

商务部召开的关于一次性筷子系列国家标准的专题新闻发布会已整整四个月。从目前来看,国家标准的出台,似乎只是给旷日持久的一次性筷子存废之争,点了一个“逗号”。

  标准出台,究竟意味着一次性筷子今后可以名正言顺地留在国人的餐桌上,还是数量可观的生产厂家将因门槛提高而被逼退市?

  产业与资源之争

  我国每年大约生产450亿双一次性筷子。早在2001年,我国筷子生产企业就达到3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6万人左右。除了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我国还是不折不扣的一次性筷子出口大国。相关资料表明,自2000年以来,我国一次性筷子年出口量一直在14万到16.4万吨之间,出口值在1.2亿~1.6亿美元间。其中,每年向日、韩出口的一次性筷子就达150亿双以上。

  在获取丰厚收益的同时,我们还在用大量的森林资源为一次性筷子“买单”。每年生产450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而我国森林面积1.34亿公顷,仅占国土面积14%左右,森林覆盖率世界排名121位。按人均计算,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九分之一,林木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3%。

  与此相反,一次性筷子的始作俑者日本,每年消耗250亿双一次性筷子,97%依靠进口。如今日本保持着高达69%的森林覆盖率,位居世界前列。同时,其每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约有96%来自中国。

  一次性筷子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我国的森林资源饱受危机。此时,一次性筷子系列国家标准出台,无疑带有抑制资源浪费、缓解森林危机的用意。“一双筷子”的标准,历时16年,走过了行业推荐标准和强制性标准两个阶段。业内人士指出,1989年,原林业部颁布了普通卫生筷子林业行业推荐性标准,这是我国关于一次性筷子的第一个标准。随后,国家有关部门又陆续颁布了精致卫生筷子林业行业推荐性标准、竹质卫生筷子行业标准等。直到去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才颁布、实施了《一次性筷子第1部分:木筷》和《一次性筷子第2部分:竹筷》。

  新出台的“国标”,对一次性筷子的产品类型、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贮存及运输等进行了强制性规定。标准规定,木筷适用树种为桦木、杨木、椴木、马尾松、云杉、冷杉等速成丰产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忠海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指出,规定木筷适用树种,有利于限制用材、提高木材使用效率。

  成本与卫生之惑

  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浓缩代表,古往今来不乏用金银、象牙、陶瓷、红木等精贵材质制成的筷子,辅以雕刻、镶嵌、绘画等繁复的工艺。相形见绌的一次性筷子,为何能够长盛不衰?理由无外乎卫生、方便。

  在很多人看来,一次性筷子是“卫生筷”的别称。从理论上说,它在防止传染病交叉传染上确有贡献。然而,“卫生筷”真的卫生吗?

  据了解,市场上一次性筷子的价格十分低廉,每双不超过5分钱。为节约生产成本,一些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省去了消毒工序。更有甚者,用木质颜色发黑的劣质木材以次充好,为使筷子有个好卖相,就用硫磺熏蒸漂白为筷子“美容”,这些漂白过的一次性木筷子会导致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为此,曾有专家呼吁:拒绝颜色过白的一次性筷子。此外,在加工、运输、包装过程中,很多企业生产的一次性筷子都没有严格的卫生防范措施,很可能成为病菌传播的渠道。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对一次性筷子等餐具进行明察暗访,结果令人担忧:近半数产品不合格。

  一次性筷子的卫生状况堪忧,导致它失去了部分市场。记者从上海市餐饮协会了解到,一次性筷子已基本淡出本市机关食堂、高档餐厅宾馆、大中专院校等具备良好消毒条件的饮食场所。目前,只在一些街头排档、餐饮小店,还可以见到它的踪影。

  据悉,一次性筷子系列国家标准用了较多篇幅对生产技术和卫生标准进行了严格规定。如:规定了一次性筷子的强制性防潮、防霉卫生指标,强制限定含水率小于10%,邻苯基苯酚、噻苯咪唑、连苯和抑霉唑4种防霉剂均强制限量小于10毫克/千克。这些严格的规定,无疑是“对症下药”。

  提高标准的另类意义

  专家指出,一次性筷子的国家强制标准,规定了严格的卫生指标和技术指标,看似是为一次性筷子的存在正名,实质上是抬高了生产门槛,限制产业扩张,从而减少一次性筷子的绝对数量,从而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从这个角度而言,用标准手段来设限,是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的一个信号。

  事实已表明,行政禁令并不能扭转2500万棵大树被“吃”掉的局面。早在一次性筷子国标出台之前,全国很多地方,如北京、陕西等地,就宣布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可收效甚微。2001年4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与省工商局联合发出《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决定》的通告,规定从当年6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筷子,并强调对违规行为严厉处罚。5年来,这一禁令形同虚设,人们仍在大量使用着一次性木筷。专家指出,即使是全国统一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也难以做到令行禁止。

  用“限”取代“禁”,能否解决一次性筷子问题,尚待考察,但类似政策的积极效应已经显现。当全国为消灭“白色污染”而对一次性塑料饭盒全面禁止时,上海则赋予一次性饭盒“三分钱”的价值,从而促使大量的一次性饭盒被回收利用,既有效地解决了污染,又节约了资源。

  上海正在推行的高污染车限行措施,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汽车冒黑烟,污染城市环境,是全国大中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数据表明,上海中心城区

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占大气污染物总量的90%以上。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上海并没有对高污染车进行强制报废,而是对高污染车实施禁行中心城区部分道路的措施。限行措施实施在即,市民纷纷主动开始淘汰高污染车辆。

  由此可见,小到一双筷子,大到一个产业导向,有时禁令未必比标准手段更为有效。用出台国家标准取代全面禁止,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种转变,也能让政策发挥高效作用。据悉,国家标准委正在加强一次性筷子回收复用和再生利用的研究,酝酿制定出一次性木筷回收的相关标准。

  本报记者 宋鹏霞 本报实习生 杨群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0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