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经济: 隐匿在经济背后游走于市场边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15:36 解放日报 | |||||||||
需求的市场化与产品的服务性,决定了气象信息隐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然而缺乏精耕细作 ,气象信息难免会陷入“销不对路”的尴尬—— 经济学上有一条“德尔菲气象定律”,即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也就是说,企业在气象信息上每投入1元,就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应用,经济回报率可能会更高。
申城今年冬天冷得有些“非典型”,接二连三的冷空气让气温一降再降,使得商家和市民对天气特别关心。近期,上海气象信息服务电话“969221”日均拨打量达到2万多人次,较前段时间增长了20%。 专家指出,气象变化对市场产品需求变化的影响,正日益显现。 气象隐藏经济价值 日前,在上海做水果生意的杨先生打算订购一年的气象信息。他说水果到货,如果碰上“暴冷”天或雨天,一次损失就达上万元,而如果气象信息准确,“踏准”天气做成几笔生意,一年几千元的气象信息费就“赚”回来了。 像杨先生这样认识到气象信息价值的商家,申城不少。到目前为止,本市共有200家企事业单位与上海中心气象台建立了固定的业务联系,定期购买气象信息。 我国气象服务商业化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国内气象服务内容已包括天气实况、大气清洁度、灾害性天气等,还可以对降水、风力、冰冻、雷电、温度、湿度等单个天气因素作出更为详尽的预报。从气象服务的类型来看,有一年的天气趋势展望,有季报、月报、旬报、周报,还有12小时至3天以及6小时以内的短时预报等。 气象经济,究其本质就是利用天气变化趋利避害,其服务领域涵盖了农业、工矿、城建、交通运输、水利电力、旅游、仓储、环保以及文化体育等行业和部门。气象经济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有了专业气象信息服务,建筑企业可以知道什么时候浇灌混凝土不至于碰上下大雨;空调销售商能根据气候变化提前抢占市场份额,增加效益或减少损失;商店超市可以对进货与储备等环节进行决策;电力部门可以决定增减发电量;民航、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尽早调度,避免交通事故。 近年来,气象专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为商业企业等专业客户赢得了利润,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气象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依然处于“低温”状态。据统计,许多中西部省区去年气象专项服务的收入还不到300万元。上海气象经济虽然起步较好,2003年产值已突破1亿元,但增长不快,每年有新客户加入,也有老客户退订业务,进出变动达到10%左右。而在日本,仅日本天气新闻公司一家,一年的气象服务收入就高达3亿美元。 信息需要“精加工” 根据测算,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气象投入产出比为1:15至1:20;到90年代中期,这一数字上升为1:38至1:40。我国的气象经济已有所发展,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1:98相比,差距很大。 专家指出,“气象经济”潜力虽大,但转化为成熟的有形市场尚待时日。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仍习惯从公共气象信息平台上获取免费的气象预报,对专业气象服务要收费,一时还不能接受。不少人认为,气象信息是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能否利用这些气象信息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均难以量化评估,因而始终不能引起重视。有的企业甚至将天气造成的损失,看作是必须付出的一部分成本。 市场接受固然是一个渐变过程,但气象经济发展迟缓,最大阻力还是气象产品供需不对口,企业买不到真正想要的产品。对于专业客户而言,气象信息需要“精加工”,有些需要精准到一天中的某一时段在某个区域范围内的气象变化。简单的气象讯息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个性化的气象信息,要结合客户本身特点加工分析,才能真正发挥效益。例如,英国的气象信息公司把气象信息与客户的物流系统结合,建立起一套模式,根据天气条件显示货品的需求及销售量,让客户及时决定库存数量和上架数量。 气象产品要供需对口,对气象部门提出了挑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气象服务项目日益丰富,但产品在“深、广、细、活”方面都尚显不足。业内人士称,气象部门一直保持事业单位运作模式,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气象服务,缺乏市场观念和创新意识,甚至不愿正面谈“有偿”、“收费”等字眼。对大多数气象台而言,专业气象服务收入还只是停留于“成本补偿”,大部分运营成本还是依靠国家拨款。 跨国公司虎视眈眈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已逐步开放。面对“气象经济”这块“大蛋糕”,本土气象台不知如何下手,而国际上有实力的气象公司已经虎视眈眈了。 据悉,目前已有数家跨国气象公司在中国寻找机会。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海外机构,已占据上海、广州大部分远洋航运公司的气象服务份额。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则正在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导航服务。 专家指出,由于气象经济发达,国外气象公司效益都相当可观。英国是世界上商业气象服务搞得最活的国家之一,气象服务已全部商业化,所有气象服务都收费。英国气象局作为最大的气象公司,与私营气象公司开展公平竞争。英国气象局为加强商业气象服务,设有专门的商业产业部,负责气象服务产品的销售、市场开发、产品研制、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英国气象局的年商业气象服务总收入达1548亿英镑,占整个英国气象服务市场的70%。为体现公平竞争,商业产业部使用气象局的气象资料也要付费,并纳入商业气象服务的成本。 在美国,大约有300家私营气象预报公司在为企业提供气象服务,其服务范围涵盖旅游气象、大气保险、气象咨询等各个领域,甚至出现了专为法庭提供证词的气象公司。法庭气象学家根据气象公司提供的天气记录,对一些造成伤害的事故进行判断,看是否受到了天气因素的影响。 在日本,仅东京一地就有气象专业公司上百家,平均资产规模都在5亿至10亿日元左右。日本最大的私人气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拥有员工380人,业务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如环境、防灾、能源、航空、海洋等等。日本气象公司开发出空调指数、乘车指数、冰淇淋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等各种指数,用来帮助企业预测并提前确定生产营运营销计划。 国外气象经济的发展轨迹,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宋鹏霞 杨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