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2006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 > 正文
 

郭树清回首外汇储备注资银行始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 00:46 21世纪经济报道

  

郭树清回首外汇储备注资银行始末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当一团乱麻用手解不开时,用刀一劈就行了”

  本报记者 赵忆宁 北京报道

  当郭树清埋头把最后几个字写完、从一堆办公文件中站起身打招呼时,记者发现香港上市时的鲜亮西装已经被一身休闲便装取代。十年间,从外表上看郭树清没有太大变化,只
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日益丰富的经验,犹如内心信仰和理性大厦的落成写在他的脸上。

  他没有立即开始与记者交谈,而是最先关注他的同事:“你叫什么名字?”他问陪同前来的建行宣传处副处长。显然,建行总行大楼中的1000多名工作人员,郭树清尚不能全部认识。

  经过上市之前的“静默期”(那是最艰苦的时期)和香港上市时的“亢奋期”,郭树清显得有些疲惫。这让记者想起他的老同学说过的一件事:郭树清放松的方式比较奇特,回国之后,他请老朋友到他家中做客,一起到郊外散步,既讨论学术问题,也海阔天空,就是不带“钱”字,谈话丁点不涉及他的IPO。

  然而,对于一位曾经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今天的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来说,这样的放松殊为难得。更多时候,他都要成天面对数以亿计的资金进出,而记者的访问也同样绕不开这个“钱”字。

  不是为了国际收支平衡

  《21世纪》:你到外汇管理局后做了一件重要的事,使用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回过头来,你现在如何评价这一决策?你的初衷是不是像你在《在贫困与过剩之间》写的那样,缓解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解决资金的不平衡?

  郭树清:主要还不是这个问题,这个办法解决不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需要依赖产业结构的调整、理顺市场关系等,但是难就难在过去没做,现在想做就都集中在一起了:工资要提高,土地价格也要提高,如果汇率再升值,这些因素都集中起来,压力可能更大一些。但是我认为把握得好,还是能够承受的。单单依靠汇率升值是调整不过来的。还有税收优惠的特殊政策。目前有很多是假外资,外商直接投资的统计500亿-600亿美元中,少说有20%的假外资。维尔京群岛(Virgin Islands)已经成为我们第二、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奇怪吗?改进这些需要一个过程,单靠汇率是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

  另外,还要理顺进出口的关系,减少给外商投资的优惠,变成一种正常的国民待遇的关系;同时鼓励国内的资金流出,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包括投资设厂、收购、兼并、入股;再一个就是金融投资也要走出去。

  《21世纪》:金融投资走出去?什么含意?

  郭树清:现在有一个机制叫QFII,境外投资机构可以进来买我们的股票、债券;还有一个平衡的机制,叫QDII,比如社保基金、保险公司。资金必须有进有出才能保证相对平衡,如果只有进来没有出去,会加剧失衡,会对货币政策宏观管理造成更大的压力。

  为何选择外汇储备

  《21世纪》:请重点谈一下银行注资问题。

  郭树清:注资,首先是缘于银行系统的脆弱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国的银行脆弱性非常严重,几年前不良(资产)率平均在20%以上。

  《21世纪》:你是如何想到使用外汇储备注资给国有商业银行的?

  郭树清:我觉得这是个技术性的问题。因为,注资无非有几种办法:第一,财政支出最省事,财政可以压缩别的支出投到银行。这是最好的选择。这几年财政收入增长得很快,每年增加几千亿元,去年增加5000亿元。人们自然会想到财政拿钱的众多理由:你不是国家的银行吗?另外,金融安全关系到全局,关系到全社会,最好是政府直接拿出钱来。但是有很多理由认为财政出资不妥,其中重要的一个理由是财政支出的压力增长得更快。第二是政府发债,发专项债券。发债的办法在技术上比较简单,财政拿钱在银行转个圈,等于银行买了国债债券,被视为特种国债,或者定向发债,比如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发债很容易,这些机构有钱,社会上资金过剩,存贷差越来越大;但是从法律上来说,这个问题就非常复杂了。这既不是建设国债,又不是弥补预算赤字的国债,那依据何在呢?第三,找机构发债。比方说成立一个事业机构或国家特许的公司,也可以选择现有的单位发机构债或公司债来注资,不过实质上还是国家发债。第四,开放民间注资,或者让外资来做。

  这几个选择都很清楚。但是,注资是必须的,当时银行从资本充足率角度看已经是负值,在国外就要破产,如果不改革,再次遇到金融危机就冲不过去,就是死路一条。严重性人们已经看到,必须改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大家认识更一致了,特别是看到亚洲国家,再远一点是南美国家的危机后果,银行不改革行吗?已经看得比较清楚。国外有专家说,中国的银行体系距离全面危机只有一步之遥,有的说只差一根导火索,就是因为我们银行体系的不良率超过20%。也有人说要让银行自己追债去,问题在于绝大部分不良贷款后来是找不到足以承担责任的责任人的,因为政策性原因掩盖了几乎所有问题。基建项目是国家计划,技改项目也是重点,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外贸出口,支持乡镇企业,都是政策性的任务给了银行,有90%以上。哪项政策不好?我看都好。但是问题必须解决,拖下去就有可能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而且也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1世纪》:如何想到使用外汇储备?

  郭树清:使用外汇储备是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外汇储备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防范国际收支危机,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发生支付困难的时候使用外汇储备。贸易出口上不去,进口很多,或者是还债高峰期,就可以使用外汇储备。这个方面现在没有问题,状况很好。第二就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1世纪》:这种实践在国际上是否有先例?

  郭树清:这就是中国人的聪明之处。我们知道,新加坡有一个专门的政府投资公司,使用外汇储备进行投资。韩国也在多元化运作其外汇储备。

  《21世纪》:但是注资给国有银行,中国是第一家吗?

  郭树清:就算是我们的一个创造吧。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香港金管局动用外汇基金买过股票,等于是使用央行与财政的钱,使用外汇储备买股票,持有某些公司的股权。他们是为了支持股票市场不能崩溃。另外,在日本有央行使用自己的资金购买其他商业银行股票的例子,解决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问题,也是打了一针强心剂。

  《21世纪》:是外汇储备吗?

  郭树清:对央行来说,本币资金、外汇资金其性质都是一样的。不用财政的钱,不用发债的钱,央行等于通过货币创造,提供基础货币可以获得(资金)。外汇储备是什么?是使用人民币购买的。后来为什么大家很快就接受了?因为我们这个做法合乎道理。包括美联储等等,我们向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通报,他们全都赞成,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注资是多年前的想法

  《21世纪》:中国的银行改革,谁也没有想到会出这一着棋。

  郭树清:事情太复杂的时候,可以用简单的办法解决。你知道,当一团乱麻用手解不开时,用刀一劈就行了(他用手做了一个刀劈的动作)。

  《21世纪》:有人告诉我说,这个政策的策划和酝酿是出自你和(央行行长)周小川之手?

  郭树清:不是,有很多人(回答得非常勉强)。

  《21世纪》:从酝酿到成为决策有多长时间?

  郭树清:那不好说。其实,要给商业银行注资是很多年前的想法,不仅讨论了许多年,而且也发过2700亿特种国债,剥离过14000多亿,还搞了一部分债转股。

  《21世纪》:使用外汇储备注资的想法从什么时候开始?

  郭树清:这个想法时间不长,从2003年开始吧。

  《21世纪》:现在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这样一个重要的决策,人们对它的决策过程感兴趣。它是如何酝酿的?又是如何决策的?

  郭树清: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有共识。什么是共识?国有商业银行如果再这样下去难以为继,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尽快想出办法来解决。无论是采取财政拨款、政府发债、机构注资、社会注资、直接向社会募股、使用外资的办法,我认为都是可选的方案。问题在于大家要有共识,所有的部门、领导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是最大的前提。

  形成共识也不是很容易。很多人会想,银行是国家银行,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钱?银行的工资待遇都很高,大楼盖了很多,没钱怎么能发工资?没钱怎么盖大楼?你怎么还需要注资?扶贫、教育有那么多的缺口,一个省多投30亿-40亿人民币,就可以解决普及义务教育问题。你们银行中、建两行一用就是450亿美元,当时换算成人民币3700多亿元。多大的数额!

  《21世纪》:如果说起来,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

  郭树清:说是这样说,但是不等于国有企业应该老是这样花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48,000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