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中的中国幻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16:20 上海国资 | |||||||||
中国经济的发展,曾经在国际商品市场里驱动了一片繁荣景象;如今,它的这种促进作用表面看来正在减缓 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长,它在世界商品市场上表现得尤为强劲。中国对于基础金属、矿产和燃料的巨大需求已经把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也就为那些提炼和加工它们的公司创造了新的盈利纪录。中国对于原材料的吞咽就像他们的
需求减速 不过,把中国视为欲壑难平的商品高消耗者,时下的这种流行认识是太过肤浅了。从建筑业到汽车业,中国当局已经努力让经济过热行业冷却下来,从而使得某些商品的消耗也已经快速放缓,甚至跌落下来。据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CSFB)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分析,中国今年对石油的需求比去年仅仅上涨了2%,而对水泥的需求已经下降,对铝的需求也下降了5%。一些经济分析人士一直认为中国的水泥需求今年应该增长10%-12%,而石油和铝的需求则应增长6%-7%左右。不过陶冬认为,尽管中国的GDP增长看起来依然强劲,已经达到9%,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正在快速失去,这比起人们眼下所信任的商品市场的减缓速度或许还要快些”。 需求的迟缓打击了商品价格。这也使得中国成了某些原材料的净出口商,而这些材料直到现在依然冲击着全球市场。以钢铁为例,今年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已经消耗了世界钢铁产量(73000万吨)的三分之一,而它的需求量依然以20%左右的年增长率在扩大。不过,中国自己的钢铁产量增长得更快,大约是30%的年增长率。据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的一位分析师提纳•陈(Trina Chen)预计,虽然中国去年进口的钢铁大约是1500万吨,但今年极有可能在出口和进口上持平。到2006年中国可能就有900万吨的贸易顺差了,2007年的贸易顺差则可能达到1300万吨。这样的巨大变化早已帮助平抑国际上的钢铁价格了。实际上,中国国内的钢铁价格比起今年年初的价格高峰来说,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一。 中国也是一个日益增长的铝出口商,而水泥出口今年至今也上涨了3倍。尽管基数还很小,但这已经让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Cement),这个宝岛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商担忧不已:如果中国大陆的原材料每吨便宜50美元,这种担忧就毫不奇怪了。中国对于石油进口的依赖也正在减弱。如果中国扩大了它的电网,它就会消耗更少的原油,因为中国国内电力的70%都来源于煤。柴油发电机本来可以占用中国与日俱增的石油需求量的40%,但中国现在也用得少了,因为中国的电力短缺现象也减小了很多,这一切最终使得全球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弱化下来。 积聚新一轮的加速度 一些人正在激烈的争论着中国的商品需求减弱的广度性和周期性问题。不过,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ion)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克林顿•戴坚定(Clinton Dines)则警惕地说:“对于中国的这种需求减弱的故事你们必须要小心对待”。必和必拓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业集团之一,早就获得向中国出售矿石的机会。有些人相信,中国对于某些商品的需求看起来还和往常一样,如煤炭。对此必和必拓公司早已急不可耐,所以他们可能会改变其不在中国直接投资及购买当地矿产的战略。铜依然保持着它创纪录的高价位:中国消耗着世界总供应量的五分之一。极有可能是为了铺设一条新的电力线,在今年的头八个月里中国对铜的进口增长超过了12%。此外,用于核能发电站的铀,中国也在大量的需求当中。 近来在其它一些原材料市场确实有些疲软,例如铝的消耗量在下跌。但是,对某些商品来说,中国的新一轮需求又将积聚起来。比如,建筑业本来就是钢铁、铝、水泥及相关产品需求的最大的驱动力,现在它似乎又再次加快步伐了。据瑞士联合银行(UBS)分析,建筑业每年的增长率在10%-15%,今年七月它已经几乎达到了30%。这反过来提高了中国的总进口量,中国进口量的年增长率现在几乎达到了10%,尽管今年早些时候也曾是零增长。中国政府似乎和往常一样,并不担心眼下的建筑热潮。而且很快,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建筑业里所起的发酵作用就要释放出来。 生产过剩削弱进口 虽然如此,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亚太地区首席经济师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还是说,他很怀疑建筑业回升能够推动中国进口量的年增长率回到35%-40%,并“使中国再次成为亚太(和全球)贸易及GDP增长的唯一的推动力”。他认为中国进口量的增长现在受到了制约,因为中国在重工业中固定资产的投入正在下降,同时也是因为在过去三年里累积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的缘故。主要也是因为存在这种过剩,人们预计中国大陆对于国际市场上某些商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减弱,并且全球的商品价格也会相应减弱。中国在碱性金属和原材料的生产设施方面的巨大投入日益增长,这将使得这个国家不仅能满足自己的市场需求,而且还可以让多余部分流向国际市场。 钢铁是主要的例子(见图一),中国有260多个钢铁制造商,预计其生产能力在2005年底可以达到39000万吨,年增长率可达23%,到了2007年可能达50000万吨。在本周汉城的一个钢铁会议上,华盛顿特区的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尼古拉斯•莱蒂(Nicholas Lardy)指出,当世界其他地区的钢铁制造商控制了他们的产量增长的时候,中国依然存在“超大规模的过剩的生产能力”。而在铝行业中,中国有20%的新冶炼厂闲置着,因为缺少原材料。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的评估显示,一旦有了这些原材料,中国就会开始大量的生产,从而市场供应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就会大大超过需求的增长——尽管需求将会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上涨。中国明年的铝出口量将达到100万吨,是2004年的两倍。 潜在的威胁? 所有这一切可能会给中国人带来政治上的头痛,同时也给他们的贸易伙伴带来经济上的烦恼。直到现在,中国飙升的制成品出口至少部分地被它强劲的原材料进口平衡了。假若现在开始大量出口这些商品以及其它基础产品,中国和世界市场的贸易紧张只会更加恶化,钢铁也许会成为继纺织品之后的又一个爆发点。 实际上早已经出现了这种迹象。2005年10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承认加大从中国的钢管进口就引起了一场“市场混乱”,结果那些游说保护的美国钢管制造商们获得了胜利。最近韩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浦项制铁(POSCO)提前告诫说,韩国造船厂养成了消费中国大陆的廉价钢铁的习惯,正因如此,中国似乎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威胁”。在汉城的会议上,世界第二大钢铁制造商阿塞洛(Arcelor)的首席执行官盖伊•杜勒(Guy Dolle),描绘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画面——至少对他来说是感到震惊的画面:一个巨人般的中国钢铁制造商,每年的产量达到15000万吨。 中国政府会设法把这个行业组建成这般模样吗?这是很值得怀疑的,如果考虑到本地区强大的既定利益的话。不过,问题还不在这里。实际上,人们只是玩魔术似的将中国想像成一个威胁世界市场的形象,实际上,这只是虚幻的想像而已。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最终都期待在国际商品市场里看到一片繁荣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