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常委会探索城镇化健康平稳发展之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 12:31 人民网 | |||||||||
城镇化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世界各国的一般趋势,城镇化水平到2050年时至少要达到75%。“十一五”时期正处于我国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继续顺利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依靠城镇化解决现有的农村问题,是本届常委会上常委们讨论较多的话题。 城镇化有助解决“三农”问题
索丽生常委在代表民盟中央发言时指出,农民、农业和农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命脉所系。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在农村务农。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设施和环境的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一环。 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显然难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因此农民必须大批向城镇转移。张涛常委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加大投入,转变产业结构;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第二、三产业,也就是城镇化问题。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生态结构,缺一不可,要统筹协调解决。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厉以宁常委也表示,适当加快城市化步伐,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分流部分农村人口,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并总结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具体要求。参加小组讨论时,张梅颖副主席对这二十字的要求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要求符合国情,切合民意,是解决城乡差别的根本出路,也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也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列席本次常委会议的长春市政协主席张绪明认为,离开城镇化这一核心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因此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共同推进。 就业是城镇化的头等大事城镇化意味着人口向城镇集中,如果城镇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失业者太多,势必会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为就业可以视为是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头等大事。 朱振中常委认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城镇化,首先要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其出路在于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因为城市的形成必须有工业的发展做依托。 厉以宁常委说,城市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仅仅把城市当成工业中心,即认为城市是工厂集中的场所,那么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如果把城市作为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看待,并据此制定发展规划,那么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的余地。第三产业中的很多行业将应市场的需求而兴起,这些领域内可以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也是未可限量的。由此可以了解到,城市应当朝综合性城市的方向发展,这样既能更好地发展城市的功能,而且也能使第三产业发展得更快,从而缓解城乡就业压力。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符合国情 在今年七月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曾就我国城镇化发展应优先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建议》里,中共中央对这一问题给予了明确的答案。 《建议》指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 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对于这个发展目标,常委们纷纷表示认可。陈耀邦常委说,有学者认为城镇化发展应走大城市之路,这样成本低,环境污染小,但是仅发展大城市是不可取的,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别大,只靠一条道路不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符合中国国情。他说,就我国的城市空间布局看,东南部密集,而西北部稀疏,具有发展1000万至2000万人口的城市多集中在东部,这样一个畸形的结构也表明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必须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路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