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扶持一家 带动一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 12:19 新经济导刊

  栏目主持 孙瑞华/图 施彦斐

  嘉宾: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副主任、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毛建军(以下简称“毛”)

  访谈者:新经济导刊杂志总编辑

  李劲松(以下简称“李”)

  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看作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这些无疑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落实,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

  那么,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的科技中介机构——科技部生产力促进中心,在这场伟大的转型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日前,我们走访了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副主任、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毛建军。

  扶持一家 带动一片

  13年来,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专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而生。至今已有1218家,服务于9万家中小企业。

  李:全国第一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是1992年在山东威海成立的。请问,当时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毛: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在3万项成果中,只有20%转化为产品,5%形成产业化。这是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大背景。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扶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应运而生,是“从无到有”阶段。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要建立、健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

  在该精神指导下,原国家科委出台了《关于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意见,使生产力促进中心在规模上得到迅速扩张,进入“从小到大”阶段。

  李:生产力促进中心何时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李:2002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并正式规定:政府必须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服务。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后,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毛:是的。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职责给予明确,是对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从业人员的鼓舞与鞭策。截止2004年底,统计内,全国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218家。

  李: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定位是什么?

  毛:发展和传播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第一要务,它是在科技和经济结合的过程中诞生的,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把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带到广大的中小企业中去,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生产力水平,这是生产力促进中心肩负的使命。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扩大就业、特别是高智力就业的重要机构,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基地。

  李: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毛:严格来说是非赢利机构。

  李:全国1218家,平均一个省几十家。这些中心特别是省内的中心,是否实现了联动及网络化的创新?

  毛:分布确实很多,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网络,这恰恰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

  目前,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组织网络化”的组织中的每个“节点”应该是有机联系的,有贯穿整个网络的若干业务主线,按价值链形成业务联盟和利益共同体。

  要实现 “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必须使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真正直接面向经济工作的第一线,面对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主管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要真正按《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为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生产力促进体系有机的组织网络化,被全社会认可的功能社会化,形成梯次的价值链相联结的服务产业化。

  李: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是一项开拓性工作,需要有开拓创新型的人才做保证。在这方面,你们是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的?

  毛:一方面,我们要吸引、凝聚国内的人才,同时也要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在工作、生活环境上提供必要的保障,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激励,让这些人愿意从事于生产力促进工作。

  就像徐冠华部长讲的,如果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每个服务领域都有一两个开拓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物,那么生产力促进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就会有大的提高,取得实质性突破。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目前绝大部分同志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规范的训练,如果不经过必要的培训,则很难适应当前及今后的工作,也势必会影响生产力促进工作向更高层次上发展。

  李:能否举例说明,哪些生产力促进中心办得有特色?他们都服务于哪些领域?

  毛:特色中心有很多。比如,宝鸡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服务于农业。

  宝鸡的经验就是引进专家,并提供配套服务。通常,中心通过研究分析,找出特别适合这个县或乡产业的、有真本事的专家,引进过来,就在这个乡或县里,建一个专家大院,提供吃住行、实验及助手等,条件比较优厚。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扶持或引进一个专家,就带动了一片农业的优质高产,以及农民增收。

  佛山生产力促进中心也很有特色,主要服务于当地的工业企业,最大的特色就是专利孵化。

  因当地有很多的中小企业,希望发展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于是,该中心就查阅大量的专利,再对现有企业进行分析,看通过哪些专利,可以孵化形成某个中小企业的核心产品,形成新的竞争力。就这样,该中心不断地孵化出专利给中小企业。比如非典时期,他们设计的消毒风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还有绍兴生产力促进中心,也非常有特色,主要为当地的产业集聚服务。绍兴是有名的纺织、印染集聚。该中心最早从日本引进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印花设备。经过不断改造,根据当地的产业状况及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改造,为当地的纺织印染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所以说,“扶持一家生产力中心,带动一片产业”,已经成为一个行动。

  李: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那么生产力促进中心如何帮助企业自主创新,实现中小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毛:创新的主体必须回到企业,由企业作主,这样创新的动力才更足,创新才能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要实现国家创新体系,就必须有一个淘汰落后技术的机制,每年发布淘汰技术清单,同时颂替代技术清单,引导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追求先进技术、文明生产,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产业转移提供大机遇

  为农业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范围当急先锋。

  产业转移,全球、沿海、东部梯度转移带来大机遇。

  李:十六届五中全会讲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生产力促进中心怎样大有作为?

  毛:我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两条线,一是三农问题三农内解决,二是三农问题三农外解决。

  在三农内解决主要有两条思路。其一,是拉长农业产业链。从选种、育种、栽培、田间耕种到成品出来,以及之后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农民不仅就业,还能实现农业增值,这样农民收入就高了。

  其二,是拓宽农业产业领域。以前,这点很少有人涉及。其实,每个产业链都需要专业的服务,这些都可以让农民去做。除了仓储,运输,还有收割,比如每年麦收时,由民间协会组织,开着联合收割机,沿着国道,从南到北,就是一种专业服务。

  这样,让农民在农业上做增值服务,去就业创造价值,实现增收。这当中,生产力促进中心要发挥重要作用,做急先锋。

  李:那么,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产业转移,全球、沿海、东部梯度转移,生产力促进中心又如何利用这前所未有的机遇呢?

  毛:针对不同的区域,中心有不同的服务定位。比如沿海地区,改革开放27年来,沿海地区大量的企业家已经完成了初步资本积累,却依然在挣很低廉的袜子钱。类似的领域还有鞋、玩具、打火机、

纺织品、小五金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沿海地区就承接了国外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提升的要求趋势日益增强,而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工业经济刚开始起飞。特别是沿海大城市在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迫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很自然地要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工业向内地、向西部转移、扩散,其本身则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

  产业链的转移,是中西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机遇。因为国际的技术、产业转移,使沿海发展受益,但沿海地区受资源枯竭、成本提高和能源短缺等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产业的饱和度,使沿海需要一些国际或国内的高新技术领域,承接一些高层次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它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向中西部转移,这是中国大的发展环境下的产业转移,它是一个梯度型的,发达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或者地区,我国沿海向中部、西部的转移,这也是我们生产力促进中心非常好的一个机遇。

  李:针对西部的生产力促进行动,又如何做呢?

  毛:首先,根据西部特点,建立西部资源库,成为投资者的顾问,开拓者的向导,以及建设者的灯塔。西部生产力促进中心战略联盟的成立,可以更好地把这些共性资源拿出来共享。

  李:如何理解您所说的要做科技大厦开发商?

  毛:具体来讲,西部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围绕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巨资建设的领域,进一步开展工作。如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青藏铁路”等为标志的五大工程,中央累计拨款已超过40000亿元,五大工程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技术转移的坚定支持者,理应在这里起到更大的作用。

  总之,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大力支持,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肯定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接产业集聚

  1300家低端产业集聚与121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如何对接。

  实现传统产业的基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细节管理最重要。

  李:当下,全国有1300个产业集聚,但很多被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未来,将逐步打破瓶颈,向产业链高端挺进。这当中,121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能否以某一具体行业来说明,比如您曾提过的炊具产业。

  毛:目前全国炊具企业有近130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的新兴县、惠州、潮安县的彩塘、新会县;浙江的宁波、温州一带;上海的祟明岛、市郊及

福建的厦门地区。河南的汤阴县、广西陆川县、西安地区以生产铸铁锅为主;河南林县以生产普通铝制锅壶为主。就像你所说,这些企业基本被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目前,国内最“贵”的也就是数百元的苏泊尔炒锅,高端炊具市场在国内几近空白。这说明我国的炊具在产品款式、品质、工艺等方面,与国外差距明显。

  如何创造中国的旗舰产品,抢占世界高端市场,这是摆在中国炊具行业的一个现实问题。

  李:对于炊具这种产业集聚,中心应该如何帮助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包括标准制定,达到上游?

  毛:这就是中心的价值所在。协助企业特别关注材料、工艺和能源市场趋势,生产出不同地区、不同能源结构的炊具产品,比如紫砂电器的崛起、“超微晶化”不锈铁锅的推出,以及竹器等的应用,都是新的尝试。

  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炊具产品,把电脑控制、数字技术、电磁技术纷纷应用到炊具产品中,形成高技术产品,如全自动遥控电饭煲、微电脑智能电饭煲、电磁电饭煲等。这些新产品都具有智能化、功能多、耗电低、保温性能好的特点,除了煮饭还可以煮粥、炖汤。

  炊具行业是终端产品。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劳动者素质高低的最终体现,在于终端产品有无竞争力。如何提高我国炊具行业自主

知识产权的产出,如何提升我国民营企业产品上档次,在利润率上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有一拼,关键在于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掌握现代炊具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采用先进的新材料、新工艺,掌握先进的管理创新工具和具备管理创新理念是十分重要的。

  李:另外,对一些资源产业如何提供支持?比如对于中药,中心如何推动其基地化、标准化及产业化?

  毛:中药是祖国的瑰宝。但中药的药性却不容易掌握。在中药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入细节管理,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现在有些中药已经出现了从日本、美国等再返销到中国的情况,这是很不应该的。同样的药方、同样的药用植物、同样的加工制作,为什么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这就是细节管理问题。从种植植物资源开始,就要在种植的基地管理方面进行规范化,使药性在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得到同样的管理;然后经过标准化的采摘、处理、加工,最后形成产业化的生产。虽然同样是公司加农户或者基地化的生产,但有了这些基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管理之后,生产出的中药的药性,才可能达到统一的规范,成为批量生产的合格的中药。这些都是中心可以发挥作用的。

  李:除了中药,在其他领域呢,比如茶叶、水稻等?

  毛:不仅是在中药方面,在中国的传统种植业中,比如茶叶的生产、水稻的生产也是这样。同样的茶,在台湾的种植、管理、采摘就非常规范,而且其制作过程也非常标准,使茶叶形成了产业化的生产,其色、香、味就完全不同。

  这些传统产业的细节管理,也是我们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工作的地方,对他们进行规范性的辅导,肯定会产生更多的绿色基地和效益基地。

  总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以科技第一生产力要素为先导,有机藕合其他各类生产力要素,聚焦于企业技术创新工程中去。

  —————————————————

  本刊网站(www.daokan.com)检索关键词

  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转移、产业集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9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