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中国经济还在发烧 宏观调控不宜放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11:36 《董事会》 | |||||||||
文/孟宁 笔者近期走访了山东几家大的上市公司,在与董事会高管交流之后,对中国近期的宏观经济情况得出以下结论:经济明显过热。几个大企业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不断地扩大规模,无论是上游的电力企业,中游的化工、造纸企业,还是下游的纺织品企业,都在不断地投资新项目,产能在未来都将有一个飞跃的同时,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周期下滑引起的产能过剩将是中国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除石油及相关产品之外的大宗商品价格和各行业利润率在上半年都有比较大的降幅。在中国目前内需依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经济过热期间积累的产能过剩是引起企业利润下降的根本原因。经济周期已经明显地走过了顶部,“软着陆”既是口号也是目标,但2005年二季度新开工项目开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也出现了反弹。这看似一个悖论:既然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为什么新开工项目仍在增加,企业规模还在扩张呢? 在询问各大公司高管以上问题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几乎是相同的。在行业利润因为产能过剩或需求下降走下坡路的时候,企业只有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来提高利润;同时通过扩大规模和降低成本做到行业龙头。当产品的市场价格降到某一个水平线的时候,其他竞争对手会因亏损而退出行业,此时如果依旧能够保持盈利或者用高管们的话: “挺到最后的人,将是未来行业的龙头。”这正是支持他们扩张的真正动机。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种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竞争中的生存之道。然而对于一个行业,乃至这个经济体来说,可能就是一场灾难。每一个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为了成为行业龙头或者为了生存,都有扩张的动机。但如果一个行业里的大多数企业都这么做,而需求又不足的情况下,产能的极大过剩将造成价格战的升级和整个行业的崩溃。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当周期下滑而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时候,则意味着企业破产,银行坏账攀升和通缩。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为重化工业的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虽然像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不太可能跨越重化工业时代,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时代。但重化工业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正在透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能量。从电力企业的硫污染和高煤耗,到造纸企业的污水排放,到化工企业的氯气泄漏,灰蒙蒙的华北笼罩在40℃的高温中,显得格外的刺眼。是否要为世界工厂这一角色、为发达国家的消费买单是中国应该考虑的问题。显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的燃眉之急。 现阶段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几种策略,汇率调整无疑是一种选择,但却是险招。升值一方面可以强制中国企业改变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向,另一方面财富效应可以拉动消费。但是财富效应对于内需是拉动还是抑制,要看进口产品与国产产品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哪一个更大。汇率变动的方式和幅度也可能影响资金的流动,以及下一步调控经济的方向。同时中国也要意识到自身发展对于全球经济周期和产品价格的影响。升值在直观上会造成出口的损失,但进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动世界其他地区经济的增长,从而提升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而曾经备受指责的行政性宏观调控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选择。一方面要刺激内需,利率不能有大幅度上升;一方面又要抑制产能过剩,因此只能通过行政手段抑制部分过热行业的投资。“怕冷不怕热”,有高储蓄率垫底,中国政府在控制通胀方面比应对通缩更加得心应手。然而就目前阶段来说,在社保体系不完善,财富增长不平衡的情况下,想要刺激全民消费将是非常困难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