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产官学激辩中国经济形势 > 正文
 

学者官员继续会诊经济冷热定论难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04:30 第一财经日报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出炉,预测全年的GDP增长呈现下滑态势

  本报记者 侯利红 发自北京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冷热争论继续升温。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于昨天下午首次推出了自己基于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所得出的预测:全年的GDP经济增长呈现下滑的态势;城市居民的价格指数也出现比较大的下滑,到年底是略微为负的水平;货币与货币M2供应增长连续下滑,到年底降到10%以下。

  该中心主任李稻葵特地主持“经济形势讨论会——2005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他们的预测,并邀请10余位国内顶尖经济学家及相关官员汇聚清华大学,听取其他专家的观点和对模型的意见。

  “经济分析不能单靠模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对中心所作的预测表示质疑。他说,如果中国的M2四季度真能降到10%的话,从现在开始见什么卖什么,全世界金融期货市场、农产品价格市场等现行价格就全是有大错的,“因为M2从来没有降到10%,这个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中国的企业界、经济界要想着该干干什么吧,不能坐这儿聊天了。”

  同样来自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似乎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显然比宋国青有信心。他预测,今年消费增长是7%到8%,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应该维持在9%,低于9%的可能性不大;明年消费增长大约在7%到8%之间,投资增长是15%,整个经济增长应该是在8%。不过,他也指出,从1998年到2002年这一段时间,中国已经连续5年紧缩。通货紧缩不可忽视,政府应通过政策解决这些背后的问题。

  如果通货紧缩的情形不消除,生产能力过剩就会一直存在,从而对投资和消费产生压力。对此,林毅夫建议,解决存量生产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找一个存量的需求,除了外国直接投资、民间投资和城市居民的消费等,应该启动农村市场,鼓励农村消费,农村与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道路等方面投资严重不足。

  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GDP很高,CPI很低,都出乎意料。“我们现在发生的分歧就是到底根据GDP还是价格(CPI)预测未来的问题。我认为应以价格作为判断、预测和分析标准,从价格的变动来分析预测宏观经济目前的走势。”

  袁钢明列举理由说,去年4月份宏观形势发生变化以后,中国国内看起来投资下落了,但是价格很高;而最近5个月看起来投资很高,但是价格很低。企业要么就是亏损增长,要么就是资金紧缺,有一些钢铁厂的老板反映其工厂已经停工了,消费呈现低落态势。“我唱一些反调,”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中心副主任范剑平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经济没有如此脆弱,中国的经济运行只能说从前一个阶段的加速增长转向目前的稳定增长,现在所有表现出来的迹象不至于得出经济过快下滑、严重通货紧缩的结论。但是,他也指出:“今年可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通货紧缩是一种趋势,要做长期的准备。”他建议,国家宏观调控应锁定一个焦点——稳定税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王小广昨天却在会上发言表示,通缩不易发生。他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主要解决结构的问题,解决增长和消费者结构的问题,解决产业发展结构的问题,GDP有所回落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