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辉清
编者的话:6月23日,发改委和央行分别与数十位经济学家商讨下一步宏观经济对策,但没有达成共识。就像2003年争论经济是否过热一样,目前对于经济是否变冷,学界也存在很多分歧。虽然经济形势有了转折的迹象,但未来走势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按照惯例,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出来后,北戴河会议将为下半年经济发展定调。
就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问题,本报已经连续刊发系列文章(《通胀压力不大,通缩压力不小》、《中国经济冷得太快?》、《中国经济何时迎来下一轮景气周期》),并将持续关注。希望读者参与讨论,来信请发邮件至:xiaxin@cbnet.com.cn,财经观察版收。
本轮景气周期的峰顶已经过去。对后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争议越来越多。面对学界的这种声音,政府宏观调控部门既没有给出一个回应,也没有给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产业界产生更大的困惑。
笔者认为,宏观调控还正当其时,“有保有压”的政策还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和深化。
景气回落是我们所需
本轮紧缩型宏观调控始于2003年。目的就是要为过热的经济降温,让闯入“红灯区”的中国经济回到正常运行的轨道。
今年以来,导致我国经济趋热的两大病症(过快的投资增长和物价上涨)均明显回落。两者虽然都出现回落,但意义不同。投资增幅下降速度应当说尚属正常范围,物价的回落却有些惊人。从过去的经验看,抑制通货膨胀总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当经济进入上升时期之后,物价增长的加速度总是要明显快于经济增长的加速度。然而,从近3年来经济运行的情况看,物价问题似乎成了一个“被夸大了”的问题。CPI的年度增幅最高只为3.9%,月度增幅最高也只有5.3%。与前几次经济周期中两位数的物价增幅相比,基本属于小儿科。
此外,物价作为经济表现的一项滞后指标,通常是在经济高峰过后一年左右才达到顶点。但这一次,物价的运行却出现了异常。在去年7、8月达到高峰,随后一路下跌,最近两个月甚至一直维持在1.8%的低水平上运行。与此同时,企业利润增长也出现了较快下降,增幅比去年同期下滑了27.9个百分点。
这些变化都超出了常规。由此也使一些专家得出了一个结论:现在到了提前结束紧缩型宏观调控的时候了!
然而,笔者看来,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首先,本轮物价出现异常走势,有两个客观原因:第一,本轮经济景气周期是我国买方市场出现之后的第一个周期。在消费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下,物价水平自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扶摇直上。二是本轮经济过热的本质是投资过热。投资品价格至今还在高位运行,只是因为它的一个最终出口是房地产价格,而房地产的价格又没有被计入CPI之列,从而导致了物价走势的异化。
其次,企业利润周期变化规律与经济周期基本吻合,但波动的幅度要远大于后者。今年以来,我国企业利润增幅下跌速度虽说有些大,但这只是利润对经济变化的一种夸大效应。从实际数据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增长了15.8%,仍然处于历史上正常水平。
上述分析可知,物价出现异常,是因为经济环境变化所致。根据异化了的物价来作出宏观决策,则无异于“刻舟求剑”。而企业利润增幅出现下降,一方面说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已经被透支,另一方面也是紧缩型宏观调控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不能指望,在实施紧缩型调控政策的同时,企业的利润还能保持持续上涨,更不能因为企业利润下降,就要求放松宏观调控力度,甚至要求改变调控方向。
宏观调控并没有到位
当前的经济运行是正常景气回落,还是通缩的先兆?在下这个结论之前,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即当前的宏观调控是否已经接近了它的目的地。
正如前面所述,本轮紧缩型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二,即防范通货膨胀和抑制过热的投资。第一目标几乎是在很轻松的状态下就已经被实现,第二个目标显然还远没有完成。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来固定资产增幅明显降低,但从月度数据看,加速增长态势非常明显。而且由于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在基数的作用下,今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依然会不断加速。换句话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全口径)增长至少应高于一季度的22.8%。而22.8%已经高于我国正常年份的投资水平,且不说这一水平的取得是建立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
固定资产投资还远未调整到位的另一个理由还在于,目前我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达近20万亿元,足够未来花3年来消化。由于本次宏观调控的方针是“有保有压”,在抑制一些过热行业投资规模膨胀的同时,也加大一些薄弱领域比如农业、能源等的建设。这会使得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时间变得更长。
从另一方面讲,现在地方政府上项目的冲动还比较强烈。比如说,今年我国农用地转建设用地计划为400万亩,各地申请的用地量却超过了1000万亩。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放松有关调控,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之下,过热的投资立刻就会变得炽热。
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还应包括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给过热的房地产价格降温。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虽然有所走软,但基本还处于顶部盘整状态。不管是从国外经验看,还是从国内实践看,房地产价格从顶部调整至底部企稳至少需要5~10年。
因此,我们需要将“有保有压”的政策进一步强化和深化。
我们看问题需要带着周期观,不能被短期波动牵着走。不能一见升就喊过热,一见降就喊偏冷,永远在通胀和紧缩的恐惧中徘徊。
事实上,我们已经有太多的理由相信,本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要真正调到位,少说也还需要3~5年。即使将打提前量的因素考虑进去,宏观调控政策至少也应该再维持一两年。否则,“七五”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失败就是前车之鉴。
当然,在调控投资的同时,我们确实需要认真防范通缩的出现。为此,我们不能采用放松对投资调控的方式,因为那样做的结局只能是“饮鸩止渴”,而必须将“有保有压”的范围扩大,层次提高。
在本次调整结束之后,中国经济必将迎来一次更长的黄金增长期!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战略规划处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