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防范通货膨胀风险 > 正文
 

高辉清:CPI可能低估 发改委物价调控再从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9日 14:40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撰稿 高辉清

  正如爱情故事是文学中永远的话题一样,物价波动也是宏观经济研究中永远的主题。

  尤其是最近国际市场上连续发生的两件与物价相关的事情,影响巨大。

  第一件事是石油价格屡创新高,4月4日,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5月原油期约在亚洲交易时段一度突破每桶58美元。有人预测,今年石油价格将升至每桶60美元以上。而高盛于3月31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更是得出了一个令人悲哀的结论:WTI原油每桶价格将超过百元大关,最高达到105美元。

  第二件事是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在中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巴西和澳大利亚铁矿石价格从4月1日起上涨71.5%的要求之后,4月4日传出消息,世界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公司在没有与中国企业进行任何磋商的情况下,单方面宣布对中国铁矿石的出口价格的升幅将提高至103%至114%。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理论上可供选择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紧缩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我国前几次宏观调控的实践看,通货膨胀苗头出现的时候,中央银行往往发挥灭火队的作用。惯用的方法是收缩银根,通过提高利率或者减少信贷规模,来减弱物价上涨的动力。

  但是,这一次似乎有点不同。在4月5日,即必和必拓公司再次提高铁矿石出口价的第二天,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发布了一条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加强价格调控,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通知要求各地,“凡是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月环比超过(含达到)1%或者同比累计连续三个月超过(含达到)4%时,必须暂停出台省级管理和授权市、县管理的政府提价项目3个月。”

  而在早些时候,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曹玉书则表示,是否上调水、电以及汽油价格,要看4、5月的物价涨幅,如果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稳定在2%左右,“就可以适当地调一些,但涨幅如果超过4%,肯定就不调了”。

  那么,国际市场物价的变化,到底会对我国市场带来什么影响?为什么国家发改委要出台上述政策?

  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迅速接轨的背景下,国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对国内市场价格带来影响:一是被直接以较高价格进口到国内市场,导致生产资料价格的水涨船高;二是国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加大国外企业生产成本,进而推高我国进口产品价格。

  不过,实践表明,上述两条途径对国内市场价格带来的影响都不会太大:一是我国从国外进口的产品大多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对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并不敏感;二是由于中国市场早已处于商品供过于求状态,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在向消费价格的传导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消耗。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的分析,中国生产资料价格向消费价格传导的效率非常低,前者的涨幅只有15%-25%能够传递至后者。

  由此可知,国际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虽然出人意料,对我国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由于以下两个因素的存在,我们对此却丝毫不能大意。

  第一,当前我国物价运行本来就绷得很紧,要谨防任何新的因素成为压断这根弦的“最后一根稻草”。按照中央制订的目标,全年物价水平不超过4%,而2月份的CPI已经达到了3.9%,任何外来的细微冲击都可能导致我们调控目标的突破;3月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就已经上升26.15%。这其中只要有5%左右的幅度传导入国内市场,就已经足以让CPI窜到4%以上了。更何况,从4月初国际市场的最新变化看,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还在继续地急剧上涨。

  第二,当前的物价构成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实际”物价水平可能明显高于CPI的数字。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物价指数CPI包含以下八个大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与通讯、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教育、文化娱乐、居住房租、煤气、电、水、医疗。其中食品占34%的权重,居住占23%的权重,两者加在一起将近六成。这就意味着,在食品和居住价格变化幅度小的情况下,其他价格变化再大,总体物价也不会有太大反应。有人计算过,如果把居民购买房地产的价格也纳入CPI的计算中,则2月份CPI的涨幅可能到达5%左右。

  有鉴于此,我们就不得不对物价上涨保持高度警惕了。一方面,我们需要从抑制需求的角度对价格上涨过快的行业,如钢铁和房地产,进行调控;另一方面需要对今年推动物价上涨新增的因素进行抑制。

  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粮食价格增长放慢,去年8月以来因国家发改委下令“冻结”服务和公用事业类价格的补涨,可能成为今年推动物价上涨的最重要因素。根据我国《价格法》的规定,这些价格大多数是属于分级管理,如自来水、公共交通、旅游价格,一般都由当地物价管理部门根据有关法规自行决定。但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即上一级物价主管部门下令规定了的物价,当地部门就失去了决策权。

  应该说,冻结事业服务价格,是一剂对症之药。从目前趋势看,未来上半年这些价格获得解冻的机会将很小。不过,这种行政式的调控方式也不应持续太长,否则,可能导致一些地方在物价数据上作假,以让当地的提价申请能获得批准。与此同时,偏低的服务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会使得整个市场价格体系发生扭曲,不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并使得这一轮宏观调控周期拉长。

  笔者认为,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对物价的调控还是应当尽快回到利用以市场手段(如利率、汇率)为主的轨道上来。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处处长)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