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信报:究竟谁纵容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强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 16:47 《时代信报》 | ||||||||
胡斯然/文 跨国公司在中国始终不情愿低下自己“高傲的头”。 6月5日,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超标事件已经发生了10天,该公司大中华区总裁穆立终于站了出来,他说:“首先,就这次碘含量不幸偏离国家标准一事,我们向广大消费者道
雀巢看上去像在道歉,其实有弦外之音:“不是我的产品有质量问题,还是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有偏离。” 从事后的处理决定——只换货不退货来看,也表明雀巢的态度依旧强硬。 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事件刚刚披露时,雀巢居然还顶风搞大规模的促销活动。 面对产品质量事故,类似雀巢强硬的态度和营销歧视,中国的消费者其实一点也不陌生。 自今年3月份以来,肯德基、宝洁、高露洁、亨氏等众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消费类产品纷纷遭到质疑,但他们的处理方式均如出一辙,无一例外采取否定的应对措施。 亨氏在检测结果出现以后不得不低头承认其产品存在问题,但强调其错误根源是原料供应商。宝洁公司除了表明没有虚假宣传外,一再向消费者出示其进出口化妆品标签审核及产品许可证等证书,同时指责“举报人动机不纯”。 否认产品质量问题,意味着处在强势地位的品牌在质疑消费者所提出的问题,和消费者站在了对立面。 中国的民众不能接收跨国公司这种傲慢、隐瞒、歧视和自居权威。因此高露洁在中国市场兵败如山倒,消费者再也无人光顾雀巢奶粉。 虽然如此,这些跨国公司依然认为他们的做法理所当然。 难道这些跨国公司口口声声说的重视中国市场只是假话?难道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竟然不懂得危机公关? 显然不是。他们在中国态度的强硬是有人在纵容!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之初,不仅被视为投资者,更是优质产品的供应者,先进管理方法、先进生活方式的代表者,笼罩了很多光环。监管机构、舆论界和消费者容易想象得比较完美。 基于此,它们在进入中国时有一个高起点,是一个强势品牌,它在资源运用及市场竞争上处于一个高端的定位,试图利用强势地位引导消费者,由此它与消费者心态不对等。 这实际上是一种迷信。但是,这种迷信确使跨国公司长期漠视中国的市场监管和约束机制的存在。同时,它们看到,相对欧美国家,违规成本很低。“整顿时间短,处罚金额少”几乎成了一种“中国特色”。于是,追逐利益的冲动使得它们铤而走险。并且事发后态度强硬。 强硬态度是错误的开始。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在远离这样跨国公司。2000年5月,中国成都、北京的四名用户将东芝公司告上了法庭。此后,中国消费者因质量问题“砸大奔”事件,已经让更多的国人感受到跨国公司的营销歧视,以及它们为此必须付出的惨痛代价。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