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十三分之一背后的数字化解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 22:20 经济视点报

  ——第一人口大省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人口与农业一度给河南带来了压力,但河南抓住机会做大做强了劳务经济,这使城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拉动了商业竞争不断升温。

  同时,巨大的人力与资源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利用这些在本来不占优势的条
件,河南形成了冷冻、方便面与加工等“产业集群的雏形”,并成为了河南重要的“名片”。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新磊

  “你算一笔账,如果全国人民,每人给你一分钱,你能有多少钱?到2020年,河南人口总数将突破1亿,每个人都要消费,这该是多么大的一个市场啊!”

  类似这样的商业投资鼓动,已经成了众商家的常规武器。而在他们开店前的商业考察中,据说有一项就是了解周边的人口。而河南人口大省的优势,更为“得中原者得天下”带来了更加有力的证明。

  人口大省的河南,正在释放人口优势的潜能。

  近1亿人口蕴藏巨大商机

  近1亿的人口!对于河南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实力。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又是传统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70%。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社会就业的包袱、农民增收的障碍。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民工潮”,给河南各地带来了启示:合理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地向城镇流动,开展劳务输出,做大做强劳务经济。

  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西客站工程到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等,这些国家重点项目都有河南省民工参与建设。在城市的建筑、餐饮、煤炭、纺织等领域,都深深地打上了“河南民工”的烙印。

  通过打工,许多农民工既挣了票子,也换了脑子,并形成了一股“回乡办厂”的热潮。带富了一个村子,带动一个乡镇经济。

  目前,劳务经济已成为河南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

  据2004年的统计,河南长年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300多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30%,年劳务收入达500多亿元。其中有近1万人漂洋过海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打工,年劳务收入2500多万美元。

  劳务经济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四轮驱动”的发展道路: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工业“短腿”做大做强;实施城镇化战略,打造中原崛起的坚实载体;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提供中原崛起的人才支撑。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2004年,河南生产总值首次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到8815亿元,增幅13.7%,为1997年以来最高的,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河南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15元,增长14.2%,8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从中部五省来看,2004年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居第一。比位居第二的湖北省多140.69亿元。

  在中部五省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排名中,2004年湖北比河南少742.46亿元;2003年湖北比河南少67.72亿元。

  据河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预测,到202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03亿~1.07亿。2004年河南GDP已超过8000亿元,而人均GDP却刚刚超过1000美元。

  2004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5322.0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0.7个百分点,对20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2.4%。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河南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随着“中原崛起”,特别是中部崛起的提出,对这些商业巨头来说,更是蕴藏着无限商机。

  诸多的商业巨头开始杀进河南,抢占商机。郑州零售业的激烈竞争已成为一个很好的诠释。

  2004年,不仅对郑州的零售商业是一个分水岭的时代,对河南的零售商业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这一年,泰国正大集团属下的易初莲花郑州紫荆山路开店,具有加拿大投资背景的中环百货在郑州花园路相继开业,天津家世界在郑州至少开3家连锁店,世界500强沃尔玛也在郑州圈地盖房。来自北京的王府井在河南省第二大城市洛阳安营扎寨。

  商业界人士认为,商业巨头进军郑州,更多的是在投石问路,从长远的方面打算,更多还在于河南这个大市场。

  劣势联动呈现产业商机

  1亿人口,不仅带来商机,同时也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人力条件和资源条件。

  所谓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背后差不多都有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就是产业价值链。产业链实际上是一个网状的东西,以这个为主体,相同、相关、相近的企业,分支在某一个地域,集聚成群体,能够产生一种集群效应。

  这种产业集群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把经济规模小、相对独立的个体经济,通过资源整合,把单一的生产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河南的食品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据了解,目前河南仅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已达2700万吨,居全国首位。各类粮食加工企业达2800多家,所生产的面粉、挂面、方便面、速冻食品、味精等粮食深加工产品均为市场占有率的“全国冠军”。

  河南食品行业的优势,已经在全国闻名,成为河南的一张“名片”。也为河南赢得了中国食品基地的称号。

  “只要你想吃的,河南都有。”河南省食品行业协会一位副秘书长自豪地说,“在北京人的菜篮子里,装着双汇的冷鲜肉和龙云的无公害蔬菜;在上海人的餐桌上,有三分之一是河南制造;甚至内地供给香港的放心食品中,有一半都来自河南。”

  河南食品不仅为河南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也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据方便面业界透露,康师傅方便面曾经推出过低档的方便面,有意进军河南农村市场。最终遭遇到天方方便面、白象方便面、南街村方便面的阻击。

  业内人士分析,从一个生产中高档方便面企业进军河南农村市场,到河南本地方便面的成功阻击,除了企业在市场开发上的技术操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河南农村市场的强大诱惑力,一是河南企业生产的低成本优势。

  最近,康师傅方便面在河南设厂的消息恰恰印证了这种分析。

  “目前,我们河南省的这些食品企业,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形成规模经营,延伸产业链。”河南速冻行业协会一家会员单位的负责人称。前些年常常被提起的沿海生产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就是人力资源的吸引力。目前,河南的企业已经具有了整合市场资源的趋势,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郑州的面粉企业已经和三全、思念形成了联动,形成面粉专供。三全、思念等速冻食品企业发展的同时,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运输公司也把握机遇,迅速发展起来。

  速冻食品企业形成的这种联动,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

  河南食品集群式的发展,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河南农产品深加工不仅提升区位和资源优势,还引来了大批的投资。

  据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4年河南省食品业固定投资较上年增加70%,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省外资金投资河南食品工业形成热潮。目前已有美国杜邦集团,中国的台湾统一集团、台湾康师傅集团、河北华龙集团、河北五得利集团等国内外大型粮食食品加工企业落户中原。

  河南除了天然的交通优势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人口大省的优势。1亿的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无论是从购买力市场,还是人才市场来说,都是优势。

  一位来河南做生意的上海企业家认为,温州发展的背后,实际是全国市场的支持。现在企业竞争对手的增多,无疑是压缩了企业的发展空间。河南的1亿人口就是一个难得的大市场。能否抢占这个市场,重在企业的战略和定位。

  河南会成为下一个温州吗

  就像一家房地产商的口号,“居住改变河南”一样,商业正在改变河南。

  最近,在一系列破解温州人的文章里,人们总结了温州模式背后的人文精神,也许可以为我们照亮财富的大道。

  《新民周刊》在《温商炒天下?》一文中认为,温州人成功的原因在于:“在温州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

  文章还强调了温州人独特的经营策略:“本钱小的人不做大买卖,与其力不从心地死撑面子,不如集中资本,小处着手,出奇制胜。不要认为鞋、包、纽扣等是小商品,只要做得好,照样可以风靡世界。”

  “温州人的做大,即靠‘勤’,也靠‘群’。前者是以努力运作、更多地积累来达到;后者的表现很多,如合股,如民间融资,费孝通所谓的‘结义经济’。温州人因此首创了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出外经商,温州人成群结队到外地,又聚居在一起,办市场、搞经营,故谥之‘温州党’。”

  尽管这几点,并不能真正破解温州人崛起的根本原因,至少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在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的前景之下,走单一化生产之路是最捷径的发展之路。

  目前,浙江大塘已经成为袜业城市,1万个生产袜子的工厂销售额占全世界的1/3。10平方公里方圆的地盘有大厂家也有设在自家的家庭式袜子厂。据说,有些人家在客厅里摆上十几台袜子机就赚钱谋生了。

  这种单一的生产形式,造就了东南沿海的嵊州是领带城,潮州是晚装和婚纱城,萧山是羽绒城,常熟是休闲服装生产地,深圳和上海则是内衣生产基地。

  这意味着,采购商可以从一家企业采购到全部的相关产品。而这也正是“产业集群化”之后的强大竞争力。

  尽管河南目前不足以同温州发展模式相比较,但是这种单一经济的生产形式已经在河南酝酿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优势企业中已经延伸到了产业链,形成了集群效应。

  温州是世界闻名的金属打火机生产基地,而夏邑县会亭镇的一次性打火机产业则在近年迅速崛起,它以年产30亿个的产量和6亿元的产值,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一次性打火机生产基地。商丘的虞城县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卷尺基地。

  除此之外,漯河和长葛还形成了肉类加工企业生产基地。长葛市有16家肉类加工企业,漯河更是成为肉类食品基地,已经形成集群效应。2005年,漯河还获得“中国食品名城”的称号。

  相比较温州的成功,是企业通过做拉链、纽扣、打火机等小东西发达起来,有了资本实力,才又挺进房地产、能源、金融,甚至文物收藏等行业。而河南的一些地方也在单一经济的规模化中发展强大起来,并激活了单一经济雏形的长大。

  闻名全国的红色亿元村南街村在当地就起了一个激活作用。以学习南街村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北徐村,就是以发展养猪业为主的。

  无论是河南的食品行业,还是肉类加工行业,甚至是速冻加工行业,他们都是从一碗方便面、一块饼干、一个汤圆发展起来的。

  尽管这些都很小,起步也没有太多高精尖的技术含量,但是这种单一经济特别适合缺少资金、缺少技术,拥有大量劳动力的河南,而且风险也较小。

  “市场经济下,有规模才能有效应,才能吸引市场投资者的兴趣。”许昌市一位负责外贸出口的官员对此很有感处,许昌发制品能发展到世界发制品的基地,就是有一个规模效应。

  据了解,由于河南许昌的发制品半成品在出口中的出色成绩,上世纪90年代,中国轻纺集团拿出200万元扶持当地的发制品企业。现在成为中国最大的发制品企业瑞贝卡就把握住了这个机遇,顺势崛起。

  尽管经济学上的后发优势众人皆知,河南食品企业以及发制品企业的发展也成为耀眼的明星,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却还在喊着“上项目,上大项目”。由于技术水平、资金量等问题,河南面临的就是经济上不了规模,就无法吸引市场投资者的注意。

  中原崛起和发展县域经济的大方针之下,对于缺少资本金的河南广大地区,走单一生产的道路,似乎是一条不错的道路。

  单一生产可以上规模,见效益,进而带动相关产业。比如,交通运输、相关辅料的提供,进而激活当地经济。

  以鞋业闻名全国的晋江鞋业,就是单一生产的经济发展方式。据了解,在晋江,一个县只生产一个品牌。

  就是在河南,经济活跃的“特色之乡”的背后,就是单一生产的身影。

  例如,河南的“红枣之乡”、“卫材之乡”、“药材之乡”、“玉雕之乡”、“大蒜之乡”、“柳编之乡”、“草辫之乡”、“月季花之乡”,以及各种生产基地,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有力增长点,有的还挺进了国际市场。信阳固始的柳编和濮阳南乐的草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未来,不管河南能否像温州一样,河南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关键看谁来激活这个商机。

  “做强做大”与“做大做强”的抉择

  《温商炒天下?》中还总结温州人是“占据着一些人们甚至不屑一顾的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而对于河南的企业,在致富的路上,往往为了“做强做大,还是做大做强”而痛苦选择。

  当多元化成为一种潮流,不同的企业对这种商界时尚表现出差距很大的举动。

  作为河南的著名企业家,河南瑞贝卡的郑有全在谈到瑞贝卡的发展时,反复强调“我是选择做强做大的,而不是选择做大做强,我不懂的行业我绝不投资”。

  尽管他的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的第一,但是他还是没有走上多元化的道路,仍然坚守他“做强做大”的发展之路。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他又把目标市场放在了南非市场。

  企业到底是做强做大,还是做大做强,对于企业来说,是自己的战略选择。但是,作为河南企业通病的“做大做强”,就是一场集体的投机。

  尽管这种说法有些过于苛刻,但是他却并不利于形成集群效应。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背后差不多都有产业集群。

  对产业集群发展最不利的,就是企业的多元化,特别是跨行业的多元化。而这种一个企业的多元,恰恰是分散资本的多元化,是狭小的多元化。

  相比较温州的多元化,更多的还是一种大的多元化。这种大多元化就是各个企业只好做自己的专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不同。这种大的多元化的本质就是地区经济的多元化。

  温州的企业从生产衣帽鞋袜、服装、服装辅料,到产品包装,再到包装机械,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价值链。

  这种产业结构把多家企业联系在了一起,实际就是社会分工的细化。相比之下,河南企业需要的是协作。

  正如同三全、思念带动了提供运输、食品包装、面粉等原材料及辅料的企业一样,这种协作式的分工将对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促进。

  温州人的成功,是他们把全国作为自己的市场来做,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在全球的市场中,温州的产业集群效应带给温州的就是“采购商在当地可以很便捷地采购全所需商品。”

  目前,河南省市场潜力非常大,但各地的商人都会聚中原,竞争也十分激烈。全国各地的企业已经觉醒,竞争处在一个平台上,更多是在拼技术和资本实力。

  在资本实力积累速度受到限制时,河南企业更多地应当向经济组织形式要发展速度,并寻找协作竞争。

  虽然河南有无限商机,留给企业去激活市场。选择单打独斗,还是选择并肩作战,也是企业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河南企业如何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更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