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GDP增长与宏观调控 > 正文
 

2005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长8%的增减意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2日 09:07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文钊 北京报道

  8%,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给出了一个留下很多想象空间的目标。

  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第二次代表新一届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2005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增长目标是8%左右。

  大约一年前,在同一个地方,温总理提出,2004年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是7%左右。一年后,目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与2004年中国经济9.5%的实际增长率相比,今年8%的预期目标已经低了1.5个百分点。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目标为8%左右,是为了使预期目标符合实际情况,既考虑需要,也考虑可能,兼顾了就业、物价等其他预期目标的要求。

  这些目标包括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

  一位曾参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的人士表示,8%有两重含义。一方面,中央政府认为新一轮经济增长仍处于上升阶段,8%反映了现在时段的经济运行状态;另一方面,表明中央政府并不希望出现过高的经济增长。

  他说,政府的调控目标是“追求一种平稳上升的状态”。

  又见8%

  一减一增之间,中央政府传递的信号耐人寻味。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在政府工作报告最终定稿前,温家宝总理曾先后四次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经济社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都在被邀之列。征求意见稿还曾发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部门及单位。

  上述参与报告起草工作的人士说:“整个讨论过程发挥着多方面的智慧”。

  他说,这一届政府对宏观经济高度关注,对经济运行密切监测,“最终的报告表明了政府对于整个宏观经济认识和把握能力的提高”。

  对于中国经济今年的预期目标,去年末机构和学界就有不同的看法。国家信息中心曾测算了三种方案,分别是9%的高方案、8.5%的中方案和8%的低方案。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经济学家马骏将8%称为可以接受的增速。他认为,如果经济增长从9.5%减到7%,对中国来说很难承受,企业利润会出现负增长,失业压力会明显上升。

  “如果增长在8.5%左右,(除石油以外的)企业利润增长基本可保持与名义GDP增长同步,通涨和资产泡沫等宏观风险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应该说是最理想的”。他说。

  8%是一个久违了的预期目标。

  上一次中国将预期增长目标定为8%,还是1998年。不过,由于突遭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在拼尽全力“保八”之后,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止步于7.8%。

  从1999年到2003年的5年中,中国经济的预期增长目标像磁铁一样定在了7%的水平上,一直到2002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最高8%,最低7.1%,走出了一个奇怪的“N”字。要到2003年,经济学家们才可以摆脱“七上八下”的悲观和沮丧。那一年,经历了SARS的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3%,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点。

  不过,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还是定在了7%的水平上。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说,如果始终定在7%,反映不出来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也看不出政策的导向性。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指导性的,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进行调整。

  对此,祝宝良解释说,8%也是有一定余地的。“我们过去的目标带有的计划性和强制性比较大,最近这几年,目标已经变成导向性的了”。

  向右的力量

  对于8%,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副主席史纪良在政协经济界小组讨论时说:“今年的GDP增速肯定会突破这个数字。”

  中国经济有一种向右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地方政府。

  国家发改委一位人士表示,2004年,最初发改委在做发展计划的时候,曾经有三种方案:8.5%、9%和9.5%,但是最终还是定在了7%左右。

  祝宝良解释说,发改委在定计划和目标的时候也是留有余地的。这跟一些地方官员的政绩观有关系。如果上面定9%,下面就可能搞11%,甚至13%,弄不好就导致经济过热。

  在去年的宏观调控中,国家发改委就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地方政府,认为形象工程和地方互相攀比是投资过度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地方官员的表态往往惊人相似:过热的是别人,我们还没热起来呢。

  根据往年的统计,地方统计的GDP增速要高出国家统计局2个百分点。去年的情况更甚于以往。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两会上说:“去年各省市统计的GDP比我们核算的多了3.9个百分点”。

  他说:“有些省市地区仍然过于看重GDP,报送统计数字时左顾右盼、层层加水,成为各省市GDP大于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搜集了包括江苏、广东、湖南、内蒙古和辽宁等涵盖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10多个省区的数据后发现,尽管已经下调了增长速度,这些省区所确定的2005年的增长目标,平均仍超过中央政府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

  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地方投资冲动强烈,是因为经济正处于周期性的上升阶段,各种市场空间是存在的。从地方和企业来讲,希望政策环境更宽松一点,而中央则希望更稳一点,从而把上升周期保持得更长一点。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经济学家马骏认为,在地方指标体系中,理想的增长水平可能在 10%以上,但是,“地方政府只是整个游戏中的一个玩家”,他说,中央政府是宏观全局的协调者,它要考虑地方的增长对全局的影响。

  对于地方政府可能的行为方式,中央政府显然注意到了。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各地“不要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

  2005年,国家统计局将建立地区GDP核算的联审制度,各省GDP核算后,由国家统计局组织联审。

  投资,还是投资

  马骏说:“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政策能直接影响到的固定资产投资估计只在40%左右。投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价格和利润预期、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就8%的预期目标而言,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投资。

  3月7日,在两会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也说:“投资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他给出的数字是,现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到20万个,去年新开工了15万个新项目,其中2月份开工了2万多个新项目。

  而更早一些时候,在谈到2005年的经济前景时,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同样表示:“要特别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

  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长远高于预期,已被一些分析人士看作是投资反弹的一个强烈信号。

  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月相比,2月份原油和煤炭价格涨幅仍在20%以上,而消费物价指数掉头向上,涨幅3.9%。虽然由于春节因素(去年在1月份,今年在2月份),1、2月份当月的居民消费价格变动不尽可比,但物价走向还是充满了变数。

  随着能源瓶颈的加剧,正在全面清理中的电力项目建设也可能再次回潮。根据发改委的统计,当前违规开工的电站项目总规模已经达到1.25亿千瓦。

  一些海外投行的分析师相信,中国正在从食品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走向成本驱动型的通货膨胀。

  增长悖论

  根据一般的看法,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9%左右,这是调控的理想目标水平。不过,一位经济学家说到他的现实感受:经济增长一旦超过9%,总是感到各方面绷得很紧,资源供给的矛盾很突出,煤电油运持续紧张,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很大。

  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无法承受的约束。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刘树成的说法,如果从2002年算起,此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已经3年。

  对于2005年及今后几年的中国经济,一些学者给出了三种前景。一是调控适度,经济上升周期继续;二是力度过猛,经济下滑;第三则是没有拉住缰绳,经济增长超过10%,从大起最终跌入大落。

  问题在于,中国经济是否能够避免大起大落?是否能够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里面包含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意志、经济增长和瓶颈制约等多方面的博弈关系。

  张立群说,2005年,市场空间会逐步减少。从价格上来说,紧缩导致的价格空间在缩减,扩张的条件在逐步消失。他说:今年地方发展的情况不会超过往年。”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一旦由于地方政府与利益集团的干扰,经济拒绝着陆,同时中央政府调控措施的出台由于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的影响而延缓,那么2006年出现产能过剩将难以避免。

  马凯表示,前一阶段一些行业盲目扩张的后果开始逐步显现,产生资金占压越来越严重。

  有关行业分析资料则表明,汽车、纺织和电子产品等行业的利润去年就已开始明显下降。

  一年多的宏观调控已经避免了一次经济上大的起伏,但是“旧病复发的可能性还依然存在”。在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宏观调控将什么时候结束的提问,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说:“宏观调控在新一年里仍然丝毫不能放松”。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国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