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三强之一浙军3年扩至111家 民资占8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 11:30 东方早报 | ||||||||
早报驻浙江记者 徐文钊 《少年唐伯虎》、《大明王朝》、《红罂粟》等去年在全国各地热播的影视剧均产自浙江,且无不具有民资背景。政策的松动让富商云集的浙江开始“狂食”影视“大蛋糕”,短短3年时间,“影视浙军”已基本奠定了在全国的“大佬”地位。
记者昨日从浙江广播电视局获悉,该省影视制作中民企已超过总量的8成,去年它们主导投拍影视作品的金额较前年增长近一倍。分析人士认为,在影视剧创作上,“浙江制造”俨然已与北京、广东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且后劲十足。 “影视浙军”在全国各地频频抛头露面始于2002年。那时一大批资金雄厚且极富创造力的影视制作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迅速成长。浙江广电局提供的数据可以为证:从1999年到2001年,该省只批准设立了一家影视制作机构,而2002年以来,新增的影视制作单位已超过70家。目前,浙江的影视制作单位从2002年的41家,猛增至111家,“且仍有不断增长之势”。这111家影视制作单位还呈现出明显的浙江特色,即民营公司占80%以上,其中包括在业内颇有名气的横店集团影视娱乐有限公司、杭州金视传媒有限公司等。 “浙江民企一直有投资影视剧创作的强烈愿望。”浙江广电局艺术管理处处长王国富认为,影视产业对它们而言是一个开发潜力很大的金矿,浙江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境内山川秀美,外景资源极为丰富;全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及全国首家影视产业实验区均在浙中东阳横店。“只是此前政策的禁锢限制了民企进入。” 变化始于2001年,爆发于2003年。王国富介绍,2001年浙江对民企涉足影视剧制作有所松动,而2003年,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的浙江更是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其中包括实行准入资格均等、放宽影视业主体资质准入条件等,如对一些注册资金一时达不到标准、但确有经营前途的企业,允许在3年内累计达到资金标准。“浙江希冀将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浙江民企投资影视的热情由此得以尽情释放,而浙产影视剧投资陡升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据统计,2004年,由该省主导投拍的影视作品共842集,金额达3.5亿元,较前年的1.8亿元增长近一倍,而2005年“有望突破4亿元”。今年的目标已有迹可寻———2005年,民企广厦持股49%的浙江影视集团公司将拍摄《济公》、《醉打金枝》、《阮玲玉》等15部300多集影视剧,总投资超过1亿元。事实上,浙江在影视剧上的投入远不止上述金额,如投资3300万元的热门电影《天下无贼》就有浙江著名企业阿里巴巴淘宝网1000万元的贡献。“很多影视剧因并非浙江主导,因而未被算作‘浙江制造’。” 分析人士认为,“影视浙军”能迅速打响,抗衡北京、广东两大老牌“影视工厂”,除了充裕资金后盾外,与民企强烈的市场意识及影视剧高水准制作也不无关系:2002年,央视开年大戏浙剧《天下粮仓》口碑甚好;去年的《红罂粟》获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新闻娱乐频道年度电视剧播出收视率冠军;刚刚制作完成的40集电视剧《中华英雄》的首播权卖到了13万元/集的高价,而2003年末轰动一时的《天龙八部》在全国的首播权也不过7万元/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