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GDP增长与宏观调控 > 正文
 

政府宏观调控不等于搞计划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 13:51 21世纪经济报道

  ——宏观调控的误解、误读、误用

  梁小民

  中国人特幽默。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丑恶现象,有人将之归因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问题。于是,有了“初级阶段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说法。实行市场经
济了,政府还要干预经济,有人将政府做的一切事都归入宏观调控。于是,又有了“宏观调控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说法。老百姓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幽默一下无伤大雅。但把经济学和政策制定作为一门科学,把宏观调控作为筐就为害不浅了。

  政府不等于计划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政府的这种作用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的“计划”。计划经济下,资源由政府以行政方式有计划地配置。这时,“计划”是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市场经济中,资源由市场配置,原来意义上的“计划”不应该存在。这时,政府应该做的事不是有计划地配置资源,而是为市场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补充市场经济的不是,做市场做不到的事,这时政府的职能不是“计划”,也不能用过去那种计划手段。把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称为“计划”是一种误解,只能说明计划经济的阴魂不散。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通过立法、行政和经济手段来实现,政府通过立法与执法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例如,保护产权、反垄断等等。政府还可以用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限制,这在经济学中称为管制。例如,政府对医药食品这种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行业实行准入制度,对医生、律师这类职业实行任职资格的许可证制度,一些城市对房租实行价格上限,对汽车这类产品规定强制性环保标准,等等。政府还运用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与个人行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经济政策的差异性

  政府运用的这三种手段有重要的差别。立法和管制是强制性的,“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不按政府的法律和管制办事,属于违法,要受到惩罚。”当然,立法与管制之间也有区别。法律由立法机构(如议会)制定,由执法机构(如法院)执行。管制由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法律制定并实施,经济手段对经济行为的引导则是自愿的。经济手段是用经济杠杆来引导企业和个人按政府的意思行事,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不具有强制性。例如,政府制定地区发展规划,用给以补贴或减税等方法鼓励企业到落后地区投资。企业可以去,也可以不去,不去并不犯法。同样,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是为了抑制投资,但企业有决定自己投资的权力,继续增加投资也并不犯法。把政府的这三种不同做法都归入宏观调控显然是不对的。

  即使经济政策也不能用一个宏观调控来概括。经济政策的目标不同、手段不同,政策主体也不同。就国内经济政策而言,经济政策大体也不同。就国内经济政策而言,经济政策大体上可以分为微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政策是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制定的,是针对个人和企业这种单个经济单位或者地区和行业这些局部的,也有人把针对地区与行业的经济理论称为中观经济理论,相应地把这类政策称为中观经济政策。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我们不采用中观经济政策这个概念了,并不直接涉及整个经济。这种政策的目标是效率和公正,运用税收、价格等各种经济手段。其政策主体可以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例如,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正而提高奢侈品的税率,以便把向富人征收的税收转移给穷人。这种政策只影响消费奢侈品的富人和生产奢侈品的行业和企业,对其他人和整个经济并没有直接影响。这种政策可以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作出。而且,这种政策对消费者没有强制性,税收提高了,消费奢侈品并不犯法。

  宏观经济政策是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制定的,针对整个经济。这种政策的目标是稳定和增长,手段是政府税收与支出(财政政策)以及利率和货币量(货币政策)。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中与世界各国经济关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还可以包括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政策、汇率政策等国际经济政策。这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主体是中央政府(以及代表国家的中央银行)。地方政府谈不上宏观经济政策问题。例如,中央银行增加货币量降低利率属于货币政策,其目的在于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刺激经济,或者促进经济增长。这种政策影响整个经济的走势,是政府调控整个经济状态的手段。严格来讲,政府运用这类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整个经济才是宏观调控。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混淆了这些概念。例如,某些国内有媒体把个别地方限制进口大片票价、限制某些演出的票价都称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且不说这些做法完全是不必要的,即使必要也不能称为“宏观调控”。一来这完全是强制性管制行为,二来即使作为经济政策,充其量只是微观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无关。

  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只能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类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认识当前我国转型经济的特点,这是下一篇文章的内容。

  (作者系清华大学EMBA项目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宏观调控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