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经济自主性增长将继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6日 11:45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巴曙松?编辑:韩晓静 在行政措施与市场化调控并举的共同作用下,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2005年,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扩张期,目前看来将会延续2004年快速增长的经济势头,政府调控能力的提高、市场化的改革力度以及宏观政策的基调,直接关系到2005年经济的运行趋势。
从国际环境看, 2005年世界经济将由强劲回升转向平稳增长,总体经济环境略差于200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比2004年降低0.5~1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率将降低1.5~3个百分点。 从国内环境看,周期性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2005年城市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消费结构仍处在升级期,汽车、住宅等消费热点在经过爆发式增长之后,其增长势头可能会有所减弱,但向上拉力不会逆转。受投资成本影响,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步伐不会停顿,因此,经济稳定增长的中期需求动力仍然存在。 从宏观政策的发展方向看,在初期以行政调控为主要特征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效果之后,宏观调控方式向市场化的调节方式转变是一个必然的方向。 自国家实行新的宏观调控措施以来,中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已经果断及时地进行了调整与配合,如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从上年1400亿元调减到1100亿元,一些以国债筹资建设的项目资金拨付进度有意放缓,同时显著强化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结构导向,支持农业、公共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 央行在2005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目前情况来看,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非常注重以下因素:CPI、PPI和经济走势;整个社会总体流动性偏高的情况;利率调整的效果。货币政策将会根据经济金融运行的变化适时加以完善,根据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央行将会灵活调节公开市场对冲操作,保证金融机构正常的支付清算和合理的贷款资金需求,加强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注意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 为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实现标本兼治,2005年中国政府将会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向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明示新的投资领域行为规则,以引导投资需求健康增长,遏制低水平投资扩张。另外,还要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出台具体的政府投资责任追究法规,增强政府投资相关人员的责任感。 与此同时,要素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改革也会进一步推进。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公用事业在内的生产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是导致投资过热的重要诱因,而导致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的核心原因是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太低。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也将是下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和改革的着力点。中央高层领导多次指出,必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保障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从传递出的各种政策信息来看,土地管理方式改革、资金市场化、劳动力保护和资源市场化已经或者正在被纳入下一步的政策重点。 随着中国贸易项目将由持续顺差转为基本平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更多地将来自国内需求,同时美联储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使得流入中国的热钱可能会受到一定遏制,而不调整汇率形成机制的代价正逐步加大。目前看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机正逐步走向成熟。 另外,建立可行的市场化土地管理体制也势在必行。“管制土地”只是阶段性行为。目前,不少地区土地供应紧张问题凸显,一些合理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势必影响经济的正常增长。在地价形成、征地补偿、土地批租、土地收入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形成规范的、合理的、有效的机制,对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和促进经济的合理增长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