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浙商》杂志2004 > 正文
 

下一步的经济走向很大程度取决于物价走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 16:54 《浙商》杂志

  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从利率走势看,这是中国九年来的首次加息。此次加息所带来的市场影响,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中国国内,在中国已经充分融入到国际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加息导致国际市场油价的下调,也引起国际资本市场的相应调整。
从中国的金融政策看,此次加息显现出的政策走向值得深入分析。

  加息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这既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利率走势的影响。金融市场对于未来利率的上升趋势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相应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

  在公布加息之前,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前三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据。从这些经济运行的数据走势看,2004年全年的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基本上没有大的悬念,走势和格局也已经相对清晰。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当是在前三季度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第四季度应当采取哪些相应的政策举措,从而为2005年的经济增长创造更为大的空间。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的宏观政策1-3个季度的时滞效应,前三季度的发展趋势、以及第四季度的政策走向,都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2005年经济增长格局的蛛丝马迹。

  加息的同时,适当放松信贷的必要性也在提高,特别是考虑到2004年4月份以来已经确立的经济增长稳步回落趋势。在中国金融市场运行中, 信贷紧缩对于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因此,第四季度的信贷投放基调对于2005年的增长格局有一定的影响。 对照2004年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投放情况,前三季度贷款增加1.79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3年同期少增6697亿元;与此形成对照时,2003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47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与2004年新增贷款2.6万亿元的目标相比,前三季度的信贷控制有过紧之嫌,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模式倾向于年初多贷、年末少贷,第四季度的信贷收缩可能会更为强烈,因此,在加息的同时,有必要在第四季度适度放松信贷的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增大信贷的投放,避免2005年的经济增长因为2004年下半年过于严厉的信贷紧缩出现明显的下滑。

  实际上,从宏观调控角度看,信贷投放不应过分拘泥于预定的计划目标,现实的经济增长趋势和物价、就业等才是宏观政策的关键目标,因此不应以信贷计划目标过于严厉地约束信贷的实际投放。特别是考虑到贷款的收缩主要是短期贷款,这对于企业运行的冲击就更为显著。实际上,在2004年前三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6373亿元,同比少增219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820亿元,同比少增906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432亿元,同比少增3068亿元,短期贷款的增加显著减缓。

  对于下一步的经济走向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价的走势,经济增长在2004没有太大的悬念,总体比较平稳,控制在4%左右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在明年,根据10月份的情况看,有一个意外的情况,原来我们以为去年的9月份粮价开始上涨,所以粮价上涨带动了物价的上涨,是解释2004年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到了九、十月份左右,进行了一个同比,今年10月份开始迅速回落。但是并不明显,原因是有一个新增因素发挥作用,粮食的下游产品肉、禽、蛋类;第二,住房类的,比如水、电、配套设施涨价厉害;第三,油价上涨以后,下游的工业企业的价格也有连带的上涨。所以,可能明年的物价并不如同想象的那么乐观,如果物价持续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的话,我们是不应该容忍他出现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负利率,加息的必要性取决物价的走势。

  究竟应当如何使得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果巩固下来,如何使得宏观调控的基础稳固起来呢还是需要回到体制改革,回到市场化的参数调节上来。要针对导致经济过热的体制缺陷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例如土地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等。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