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精密贪婪成性 触目惊心的医药吸血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 12:02 《经济》杂志 | |||||||||
文/本刊记者 王信川 本刊特约记者 黄 明 出厂价仅为7元/盒的药物,经过医药代理、医药公司、药库、医院以及医生等多个环节,最后到达患者手中的价格为115元/盒。 这是一条触目惊心的吸血管。这条吸血管组织精密,游戏规则成熟,运转高效,贪婪成性,冷酷无情! 这伙良知沦丧的“吸血鬼”固然罪责难逃,但事实上计划定价方式与市场营销方式结合而生的“怪胎”才是诸恶之源 晚上7点半,骑一辆崭新的电动自行车,罗易赶到武汉市汉商大厦门前,商场里闲逛的市民们踱着轻松的步子,但身着灰色T恤的罗易不停地东张西望,毕竟在风声鹤唳的武汉市医药界,作为一位吃“医药饭”多年、在当地有着深厚人脉的他,此时抛头露面,自揭“家丑”,小心谨慎是很必要的。 37岁的罗易曾是武汉市某职工医院的医生,在这一家仅有80多张床位的医院里,他每月700多元的工资也不能足额发放。1996年,罗易愤然办理停薪留职,开始以药谋生。因在当地各大医院里有一批同学资源,罗易轻而易举地受聘于外地的一家制药厂,做了武汉地区的一名业务员。一直到1997年底,罗易终日在武汉市数十家大中型医院穿梭,但作为一名“小马仔”,一年到头只能挣到一万七八千块钱。 1998年春节刚过,罗易跳槽到专门从事进口药业务的南方一家医药公司,做了武汉地区办事处的一名医药代表。尽管“800元底薪+400元浮动+销售提成”的薪酬体系让罗易的收入增长不多,但他有了更多的机会跟各医院的科室主任们“面对面”,甚至推杯换盏,罗易结识的医药界人士也越来越多。 在武汉市的大街上,“药店比餐馆还多”,但其销量仅为医院的六分之一左右,大头还在医院,因此对于药厂及药商而言,失去医院这一阵地,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但对于医院这一座“桥头堡”,“突袭”很难奏效,因为科室主任及医生们并不容易接近,“在陌生人前面,他们就像那一身白大褂一样,总是表现出‘干净’的一面。” 1999年,罗易再度“高升”,出任某医药公司的地区经理,主要“开发”宜昌及十堰的各家医院,这大大提高了他驾驭市场的能力。尽管三四千元的工资在当地已算中上水平,但罗易对“打工生涯”有些厌倦,1999年底,他开始代理药品销售,“也就是自己做老板”。 医药代理是更高级别的药商,因需从药厂先行购买批量药品,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但更重要的是游刃有余的医院关系网络。“风险更大,但收入也更高”,仅罗易代理的南方某药厂生产的一个品种,在武汉市几家医院里月销五六千支,“轻轻松松地就能有2万多块钱进账”。 4年之后的罗易,俨然是一本药品营销的“教科书”,描述药品流通线路时,罗易用得最多的词语是“扣率”——正是这一强力的黏合剂,把药厂、医药公司、药剂科、临床科室等各环节串起来,指向统一的目标——患者,那是利润最终实现的地方。 《经济》杂志10月封面系列报道: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