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杯 新闻 搜索 短信 聊天 企业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知名财经类杂志“封面秀” > 正文

《环球经济信息导报》:争夺“台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6月05日 17:11 环球经济信息导报

  早在入世之前,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就提出了“张忠谋定律”:未来10年全球半导体重心转移到中国大陆的潮流势不可挡。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贸商会会长李秀恒也曾在去年预言:更多的珠三角台商将转往苏、浙、沪一带地区设厂。

  李会长一句话,引得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地对台资的争抢空前激烈,至今方兴未艾。

  从整体数据上来看,在2000年,江苏吸引台资总额占到全国的45%,就已超过广东的43%;历年累计台商投资总额,江苏达到200多亿美元,也超过广东的180亿美元。光是其中的“超千亿俱乐部”成员苏州,吸引台资就达120亿美元。珠三角,长三角,相继争领台资风骚,但最风光的还是在台湾本土已不那么吃香的台资。

  卡位长三角

  近年来台湾本地IT业发展已受到人力、土地资源的严重限制,不稳定的政治经济大环境也不时掣肘。加之高科技产业中劳力密集型的部分擅长的是大规模制造,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水平后,已经不适宜在台湾发展,因此台资的扩散和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事。

  来自台湾的调查显示,长三角已被台商评为大陆投资环境最佳地区。被列为整体投资环境最佳的A级城市共有七处,悉数集中在此区域:苏州、余姚、萧山、杭州、奉化、扬州和嘉定。

  如果考察一下台商在东莞和苏州——两个三角地区吸引台资的主力——的投资状况,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台商投资大陆的策略演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到大陆投资必须绕道香港,从降低生产成本着眼,利用便捷地利和便宜人力,以做电脑配件为主的广东东莞台商基地得到迅速发展。那个时候东莞的产品以出口加工的下游产品为主,技术含量较低,目的是给台湾的整机厂家做局部的配套服务。

  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向新世纪迈进的关键时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越来越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台资由“西进”开始“北移”,成为这股大潮中一朵耀眼的浪花。

  “我们来华东,是为了‘卡位’”,几乎所有的在长江三角洲投资的台商都用这个台式国语强调他们的投资战略意图。

  “卡位”是卡哪个位?

  首先是“成本位”。长三角物美价廉的人才和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不能不让台商动心。

  以地价为例,长三角的各个城市为了争夺台资,纷纷降低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个别城市甚至降到每亩2-3万元。这与台湾岛内的地价相差非常悬殊。

  作为新经济的代表,IT业(台商投资长三角的最重要产业)显著有别于旧经济的一点是,除了资本和技术以外,人才在其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第一个“发现苏州”的台湾明基电脑的总经理曾经很苦恼的告诉大陆媒体说,在台湾,要开间半导体厂,但招不到工人。而长三角拥有好的教育基础,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强大基础。

  城市经济学专家周牧之推崇“熟练产业工人理论”,从而认为“长三角”有全世界最好的工业基础,全世界最好的工业资源,这是地区工业积累了50年才得到的资源。

  较短期的“成本位”之外是更长远的“市场位”。现在有一句商界很流行的话:得长三角者得天下。台商投资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集群效应。以前,出于对大陆市场状况的不熟悉,台商一般是扎堆投资,接踵而至,赢得了第一个台商就赢得了第一批台商。东莞和苏州分别生活着8万多和20多万台商及其家属。集群效应又带来非常明显的产业链效应:在苏州,从电脑键盘到磁头、电源、显示屏,这些电脑配件应有尽有。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里聚集了几乎齐全的电脑配件厂家,使该地区产品的成本优势便迅速突现出来。

  等台商在大陆市场里海游了一通后,发现东莞基地的诸多局限性:离市场腹地远、人才储备不足、治安欠佳。这些对于IT业来说,都是致命的硬伤。台商出走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便成为必然。长三角成为台商的首选。

  台商尤其不可能不看到这一点:长三角地区本身就是个深具潜力的大市场。该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该地区对电脑等电子产品有着较强的购买力。在江浙沪,其家庭电脑占有率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台商在这里设厂,好象是把工厂设在市场中间,配销距离大大缩减,市场嗅觉更加灵敏。

  珠三角喊冤

  当长三角的台资扶摇直上、风光无限时,敢为天下先的珠三角人们忍受不了屈居人下的滋味。他们也有他们的说辞和招商法宝。

  广东省台办主任甘兆胜认为,广东吸引台资仍具优势。他也能举出一系列响当当的数据:2001年,广东共有台资企业14000家,累计签订合同台资金额220多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10多亿美元。广东利用台资的规模过去两年连翻162%,今年头三个月比去年同期增长51%。

  广东毗邻港澳,交通便利,市场经济发达,获取信息便利,产业配套能力强。其投资软环境发展较快,科技人员的获得便利,而且广东与台湾的气候相似,也就是说台商住在广东就像住在家乡一样。

  针对台资“北移”的强劲风声,广东省台办副主任张镇堆指出,台企大批进驻长三角,主要是希望在大陆逐步放宽内销限制后,为进军大陆内销市场而进行部署;然而对珠三角这个生产基地,台商并没有放弃。他说,传媒指广东台商“移情别恋”的说法,根本与事实不符。

  具体以东莞为例。去年,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为东莞正式明确定位:要将东莞建成台商的投资基地。2001年注入东莞的台资不降反升,1至10月增资较上一年同期增加54.67%。眼下东莞已成为台商在大陆的最大产业基地。东莞2000年初台企总数是3700家,但到去年底已经突破4200家,利用台资47亿美元。

  对“台资北移”传闻的解读,东莞市有关领导与广东省台办副主任张镇堆的说法如出一辙、更加明晰:“北移”并非搬走,而是少数有内销倾向的台企在其他地方新设了分厂,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在东莞投资的台企并无一家搬走,反而新增了五成多。

  一位在东莞多年的台商说,“台资北移”绝非珠三角的台资全部搬至长三角,北移长三角的台资有两种可能:一是产品以内销大陆为主的企业,二是部分产品内销的珠三角台企,先去长三角占个据点,但它们都是新设的分厂,而非转移。

  不可否认,大多数台商仍然钟情在东莞投资,他们说东莞已形成一种“产品生物链”,台商在东莞的运作模式,主要是“台湾接单、大陆生产、产品全部出口”,形成了大中小企业配合、上下游联动的模式。例如最讲究配套的电脑资讯业,在东莞已达到800多家,这些台商之间已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产品生物链”,即每一家企业都带来了自己的上下游企业。像著名的台达电子在东莞投资办企业,其上下游企业为减少成本也跟着来了东莞,一家大企业就带来了22家中小企业。

  香港大学教授薛凤旋则认为珠江三角洲未来的势头是二三十年不会变的。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20年了,要营造一个商业社会,20年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也不是一个足够的时间。

  长远来看,零部件的生产是必然会转移的,因为珠三角成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低得诱人,部分转移到长江三角洲,但是这儿也是经济发达地区,于是有人预测:最后还可能会向西部转移,在乌鲁木齐机场旁边就可以搞,因为以后都是空运解决问题。不无道理。

  台商偷着乐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长三角与珠三角对台资的拼抢,客观上捧高了台资的地位,有时候捧到了一个不该有的地位,于是表面上有了面子,实际上吃了一些不必要的哑巴亏。

  土地是投资开厂的立足之本。在土地价格方面,且不说长三角与珠三角了,就是长三角内部10个城市都一直在较劲,究竟看谁能忍受地价在成本价以下的压力。苏州的地价原来每亩是20万元左右,昆山是15万元左右,但紧临的吴江市以及浙江的宁波和杭州则将地价直接压到了每亩5万元,而无锡甚至降到每亩2-3万元。甚至有知情人透露:“有些地方,甚至提出免收土地转让费。”

  杭州市出台的招商引资政策规定:外商投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自企业取得使用权之日起,5年内免交土地使用费;外商投资教育、医疗等非盈利公益事业项目,其建设用地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给。

  苏州政府官员承认:地价在10万元以下,意味着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大部分开发的土地成本至少在9万元以上。缺口部分怎么办?宁波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徐雷说:“只有靠财政补贴。”可以说是政府贴钱筑好巢,引得凤来得大头。

  除了土地价格和水电增容费,税收政策也是争取外商的一项主要内容,最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面。根据国家规定,外资企业可享受基本税率15%及“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但长三角几乎所有城市都已经突破了国家的底线。

  在苏州工业园区,经营期超过10年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自获利年度起,通过“先征后返”方式,可享受“两免三减半”;先进技术企业可享受“两免六减半”;产品出口企业可享受“两免全减半”的优惠。有的开发区甚至一开始就是“七免七减半”、“十免十减半”。

  宁波对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15%,实行“五免五减半”。

  很会做生意的台商,利用珠三角、长三角之间的竞争,以及长三角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竞争,成功地压低了土地价格和争取到税收优惠之后,喜笑颜开,但留给地方政府的却是一脸苦笑。由于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低于成本,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经费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来源,主要是靠土地使用权出让费,几乎不可能依靠地方财政。

  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资混乱的背后,某些政策带来的后遗症,即使对台商来讲,也很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实际上增加了投资企业的长期运营成本。“所以欧美的企业就不是很看重土地转让费,主要看重的是企业长期发展环境。”一苏州地方官员曾有些不平却无奈地说,“而台湾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就比较看重蝇头小利。”

  但是台资的成功代表、明基中国的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祺反驳了上一说法。他不认为台商是受江苏等地土地价格便宜才纷纷迁移华东,他表示,免费的土地给我我也不会去,国内有许多地方都可以拿到比苏州更便宜的土地。关键是综合考虑未来成本、经济布局和环境等等因素。最终一点,企业是要永续发展的,初期一次性投入的土地成本只是作出布局判断、选好战略布点后才应该考虑的事情。

  更大的三角合作

  整体来看,台商对珠三角投资仍在增加,但以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确实成为台商投资的新热点,尤其是最近投资高科技产业的台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同时必须指出一个不被太多人注意的事实:虽然珠三角对台资的争夺寸步不让,但台资在珠三角的外资构成中,份额并不是最主要的,珠三角地区的外资主要是香港和东南亚以及海外的华资。只是有专家分析指出,因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不一样,珠三角对外资依赖的程度要大得多,所以该地区对外资的敏感度也就大得多。

  苏州之所以能够继东莞之后成为第二个国内外企业尤其是台湾IT业聚集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和广东地区整体的投资成本的提高。有专家郑重指出:所谓“无论如何,广东只是中国之一翼,而上海则是中国的龙头,欲打中国市场,当然要扼长江三角洲的咽喉”的说法是纯粹的凭空想象和站在旧思维上的推理。随着中国物流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比如航空港概念向现实实施阶段的转变,纯粹的地理空间主导的经济差距将越来越小。

  在这场争夺战中,台湾华硕电脑华南区总经理雷师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台商的看法,他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争夺IT厂的投资入户问题。尽管目前长三角的昆山的台资厂商越聚越多,但是这里面除了上述因素外,也存在着台湾厂商平衡在祖国大陆投资地域分布的因素,毕竟祖国大陆“太大了”,绝对可以同时容下东莞和昆山两个IT制造重镇。

  台企恒丰集团的贺正华总经理看得很清楚:中国版图很大,两个地区有各自发展的潜力,不需用过多比较的眼光看事实。而且企业都是根据各自行业的远景来制定发展的5年或10年计划。

  作为中国两个最富影响力的经济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也有合作的关系,彼此会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平衡。即便是我国台湾当地也在和长三角、珠三角竞争,未来彼此更多的将会是合作分工的关系。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南风窗》6月期:城市公债呼之欲出?
《科技智囊》:捞财水世界
《当代经理人》:聂海燕--升降人生
《环球财经》:分羹欧洲--中国商人创富欧洲的故事
经济月刊:日本国有铁路的悲歌
《新财经》封面文章:联众-EA-暴雪神话
网际商务:外资改造国企
钢铁大亨生死劫
知名财经类杂志“封面秀”专题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新浪商城推荐
   情趣礼品专题
  • 雪白纯洁情侣兔
  • 实用3型瑞士军刀
  •   夏日精品促销
  • 姗拉娜新品上市
  • 名牌香水四折起
  •    精彩游戏火热上市
  • 圣女之歌豪华版
  • 游戏点卡低价热卖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61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