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内盘资讯 > 石油价格 > 正文
 

高油价套牢中国经济 节能将是解套的最佳选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08:55 经济参考报

  “低油价时代在我们可以设想的下一步和近段时期内很难再出现,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成品油的高价位时代。”

  7月26日上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的“200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这样向现场的记者们说道。当天,各家媒体几乎用了同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讲话:中国进入高油价时代。

  高油价时代的阵痛

  7月23日,新闻发布会举行的三天前,国家发改委宣布,从当天起,汽油、柴油的出厂价,每吨分别上调300元和250元人民币,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上调。这是一个月内,发改委第二次上调油价,也是今年油价的第五次调整。

  3月23日,汽油价格每吨上调300元,5月10日,柴油每吨价格上调150元,6月25日汽油和柴油的价格分别上调200元和150元。另外,今年惟一的一次油价下调发生在5月24日,汽油价格每吨下调了150元。

  较往年频繁得多的油价调整,特别是屡次调整以上调为主,这给消费者产生了很强的心理预期:油价还会上涨。

  曹玉书对油价不断调整的解释是“我国的油价调整机制主要是根据国际油价的变化来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也就是说,国内调高油价的最主要原因,是国际油价的不断上升,而后者正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7月29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再次突破每桶60美元,据了解,引起此次上涨的原因是“受英国石油公司一炼油厂爆炸起火的影响”。

  据期货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还不是一年之中油价最高的时期,根据以往的经验,经历了夏天度假高峰后,美国的汽油消费将在9月到达高点,同时由于冬季临近,国际市场对取暖油需求的预计也将升温。届时,这两大因素将合力推高油价,预计9月至10月间,国际市场上将极有可能出现年度油价高点,7月初创下的62.8美元/桶的历史纪录有可能被刷新。

  国际油价的高企,给国内的油价很大的压力。曹玉书也坦言“此次国内油价上调并没有完全解决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的倒挂问题。”据了解,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不少炼油厂的收支长期倒挂,尽管最近国家几次调高油价,但国内油价仍与国际价格相悖离,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多数市场人士认为,可以预料国内成品油价格将会进一步上涨,之所以没有一次调整到位,曹玉书解释说,主要是“考虑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实际上,这的确是对国内消费者承受力的考验。

  私人车主成为直接感受油价上涨的消费者。目前国内已有超过1000万辆的私人汽车,最近几次的油价调整,使得一般的家庭汽车仅油钱每月就至少要多支出100元左右,这使得多数家庭的养车成本提高了20%至30%。

  有专家指出,成品油价格上涨势必增加以运输为主业的公司的经营成本,其中包括民航、船运、路运和城市公交、出租车行业等。

  近日,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民航总局决定,自8月1日起恢复对国内航线旅客运输收取燃油附加费。此举也被视为减轻高油价给民航企业带来的压力。

  另外,油价上涨也令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行业感到了紧张。一位物流企业的老板向记者抱怨,目前物流成本中55%为运输成本,而油耗又占了其中的1/3,油价上涨300元/吨,即上涨了6%,相当于总成本上升了1%,这对于已经处在微利状况的物流企业来说,相当于利润将被吃掉了两成。

  此外,由于原油价格上涨,化肥价格一路高攀,农药、农膜、种子等价格也随势上扬,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粮价带来了较大的可变因素,而粮价一旦上涨,紧随而来的就会是食品涨价。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刚博士认为,以石油为原料或燃料的行业会把压力转移给下游行业,导致整体经济运行成本提高,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模型,如果原油价格居高不下,那么亚洲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GDP将损失约2个百分点。

  据海关最新统计,2004年进口原油因为涨价而多支付的外汇达70.68亿美元(约合551亿元人民币)。而据估计今年因为油价高企,中国在石油进口上的成本将可能要多支付2004年GDP总量的2%。

  无危机高油价套牢中国

  现在60美元每桶的油价虽然较前几年十几美元每桶来说,已经翻了几番,但这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的。

  历史上,国际石油价格曾有过三次大涨:第一次油价上涨发生在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3年的3美元不到最高涨到超过13美元;第二次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9年的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了1981年的2月的每桶39美元;第三次是1990年的海湾危机,石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

  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却认为此次涨价与前几次有所不同,因为前三次的石油大涨,是一种“危机式”涨价,两次石油危机、一次海湾危机。而这一次的涨价,却是一种“无危机涨价”。

  目前油价的高位运行,一般被解释为全球石油需求增加所致,这其中,进口量增加较快的中国往往被指责为石油价格上涨的祸首。

  但国际能源机构去年10月份的报告显示,全球石油供应大概是每天8400万桶,需求是8240万桶,也就是说,其实原油每天供大于需160万桶。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主席阿尔萨巴赫也认为,一直居高不下的油价,与“充足”的石油供给现状十分不符。阿尔萨巴赫表示,现在全球原油储备很充足,库存继续上升,超过5年平均水平,但“投机者在大赌油价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资石油,从而推动了油价上升。

  由此可见,除了正常的供需因素外,石油市场可能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财政部国际司司长朱光耀近期指出,国际市场的高油价,决不是石油的供求关系所决定,大量的信息表明,是对冲基金在油价上推波助澜,中国目前非常警惕这一问题。

  尽管中国为高油价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并不是其他国家都如中国一样承受高油价带来的阵痛。

  7月2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报告认为,尽管近来世界石油价格飙升,但美国经济的增长依然有力,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大。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1/4,进口则占全球石油进口量的1/3。为什么在油价高企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却没有如石油危机时受到重创呢?

  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消费者乃至美国整体经济对高油价承受能力已较以前有很大的增强,例如,美国消费者购买能源的花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1981年的8%以上下降到今天的5%以下,能源在美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从1981年的14%,下降到今天的7%。

  但亦有经济学家认为,高油价同样会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美国财长斯诺就曾表示,创纪录的油价正开始打击该国经济增长。但美国政府似乎一直对高油价采取放任的态度。

  例如今年2月27日至3月5日这一周中,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突破55美元/桶,但美国原油库存反而增加了320万桶,创去年7月以来新高,并且较去年同期高出8.3%。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美国的汽油库存处于1999年来的最高水平。

  丁一凡也向记者表示,在市场的背后,很难说高油价是否是某些国家的战略安排。

  俄罗斯《劳动报》就刊文认为,高油价是美国用来遏制中国的枷锁。这与当年利用油价击垮苏联经济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当年利用低油价来压制为石油出口国的苏联,而今天,则用高油价来遏制为石油进口国的中国。

  中国的石油进口虽然在过去的11年里增长了一倍,但却一直处在全球石油产业链的边缘。在全球的石油产业链中,欧佩克国家控制了原油生产,获取了油价上涨的第一层利润;发达国家的垄断性石油公司则控制了石油提炼、石油化工等关联产品市场,获取了油价上涨的第二层利润;发达国家的基金和金融资本,对石油期货等金融产品进行投资和投机,牟取石油价格上涨的第三层利润。而中国由于即没有价格主导权,也同样缺乏市场影响力,不但只能够作为最终消费者被动承受油价上涨的既成事实,还要继续承担油价上涨给本国经济带来的损害。

  油价,已经成为套牢中国经济的枷锁。

  节能是解套的最佳选择

  那么面对高油价,中国是否有办法应对呢?

  “要么生产更多石油,要么节约更多石油”,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胡春力一语中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日前撰文指出,作为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的马六甲海峡,被美国及其盟友牢牢地控制着,而中国东海能源开发也受到了日本的阻挠,所以中国不得不考虑其他的石油来源。

  乔新生认为,中亚将成为中国未来的重要能源来源,中石油、中石化现在已经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投下巨资,进行石油开发和运输管道建设,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政府乃至中国企业能源战略的目光会始终投向中亚地区。

  但不久前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风波表明,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路途,中国石油企业仍然面临很多市场内外的不利因素。

  丁一凡认为,缩减自身的需求是目前最适应中国采取的方法。他以欧洲为例说,西欧不少国家大力开发化石能源的替代品,一些静态能源产生(如电力)已经以石油以外的能源为主,如法国,核能占全国发电量的70%左右,这就大大减少了石油用量。另外,国外还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汽车,同样可以减少石油消耗。

  丁一凡认为,虽然我国的节能技术与国外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以现有的技术水平,依然有不小的节能空间。他认为,目前国家倡导的节约理念,同样是非常符合中国现实的石油对策。

  国外研究机构认为,与欧洲和美国相比,中国、印度和泰国的每单位产出所耗石油要多2至3倍。减少浪费应能有助于亚洲增长,并最终减缓需求对全球石油价格造成的压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刚也提出,研究相关节能技术,提高石油利用效率,节约石油资源;大力开发、推广石油替代能源,例如天然气、太阳能、酒精汽油等等,可以使国内石油消费具有更高的弹性,从而降低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作者:勾晓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