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邮政储蓄转成银行 万亿睡钱动起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 13:38 经济参考报

    记者 勾晓峰

  中国邮政体制改革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酝酿7年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在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批,该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政企分开,监管独立。据此,中国邮政将一分为三:重组国家邮政局作为国家邮政监管机
构;而将企业经营职能剥离,交给新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经营各类邮政业务;另外,对于邮政储蓄部分,存放在央行的巨额资金将逐步撤出,尽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独立承担经营风险,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

  在该改革方案之中,最为金融界人士所关注的,自然是邮政储蓄转型银行的内容,因为这关系着万亿资金的最终走势。

  中国第五大“银行”

  虽然一直都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但邮政储蓄已然成为中国第五大吸储机构。

  据了解,目前邮政储蓄系统拥有3.15万家分支机构和2.5亿储户。持有的存款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储蓄总额9%以上,如果邮政储蓄银行即刻成立,将成为即工、农、中、建四大行之外的第五大银行。

  1986年,为了回笼货币,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国务院的主持下,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以投资所有者和业务监管者的身份,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简称“银邮协议”。决定在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政储蓄业务,并于当年4月1日正式开业并在全国铺开。以此,邮电部还成立了邮政储汇局,并要求各省级邮电管理局成立同样的机构。同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通过,邮政储蓄成为了邮政系统的法定业务。

  最初,邮政储蓄实际上仅扮演着代人民银行吸储的角色:邮政储蓄部门吸存的资金,在扣除必要的库存现金后,把收储资金全额上缴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则对其按月支付0.22%的手续费作为报偿。

  1990年,邮政储蓄吸收存款由代办改为自办,向人民银行缴存存款也改为了转存,盈利模式也从手续费改为了转存利差。而后,这种模式一直持续了十多年。

  由于转存人民银行即可获得利差收入,这使得邮政储蓄只需有存款,即可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在这样“包赚不赔”的正向刺激之下,邮政储蓄部门自然将“吸储”作为首要业务。于是,借助邮政部门的渠道,邮政储蓄下大力气建设全国网点。目前,邮政储蓄已经遍及全国1700个县、市,22901个乡镇。据统计,到2004年底,邮政储汇局共有3万多处分支网点,即使是在一个边远小镇,邮政储户也可以通过邮政储蓄提取现金。与此相比,中国工商银行仅有2.2 万个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有3 .7万个网点,并且,两家银行正在进一步裁撤基层网点。

  1996年至2002年,人民银行连续8次降息,活期存款利率下降到1%以下,而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的利率却一直在4%以上,利差的变化令邮政储蓄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据统计,2000年邮政储蓄期末余额为4578亿元,2001年为5912亿元,2002年则扶摇直上至7376亿元。

  改革之艰

  时过境迁,当年为回笼资金而设立的邮政储蓄,在十几年后却成为了人民银行的包袱。

  向邮政储蓄转存的存款支付高额利息,成为了人民银行的沉重负担。按照2003年8月之前约8400亿元的存款规模,人民银行支付4.131%的转存利率,一年央行就需要支付347多亿的利息,而邮政每年则有180亿元的利差收入。即使央行按照最高3.24%的再贷款利率转贷给商业银行,人民银行承受的利息损失一年也高达75亿元。更要命的是,邮政储蓄的存款每年都在迅猛增长。

  另外,邮政储蓄超常的吸储热情也令当时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人民银行头痛不已。连续降息的举动意在适度扩大货币供给,而邮政储蓄单一的转存,则将央行发出去的货币又收回到央行手里,当年回笼资金的渠道现在却成为了货币政策的羁绊,这恐怕是人民银行未曾想到的。

  2003年8月1日,不堪重负人民银行要求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人民银行部分,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即1.89%。此举当时被看作是央行将邮储资金推向市场的信号。

  业内专家认为,在1998年电信邮政分家后,邮政系统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支持,元气大伤。虽然从1999年起中央财政对邮政系统进行高达170亿元的“8531”补贴,但对于拥有50万员工的邮政系统来说,补贴仅仅够维持一时只用。在邮政普遍服务亏损,其他多数业务惨淡经营的情况下,邮政储蓄的利差实际上是对邮政系统的“暗补”。

  多年来,对中国邮政系统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在各类改革方案之中,邮政储蓄的改革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中有两个邮储改革方案较为突出,一是将邮政储蓄改组为邮政储蓄银行,该银行独立于邮政总局,归属银监会监管;该方案前几年就几次传闻实施,但最终未果。据了解,原因是有观点认为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将造成双输局面——依靠邮政储蓄生存的国家邮政总局将面临巨额亏损,并可能成为中央财政的一大包袱;同时,依托国家邮政总局网点生存的邮政储蓄在独立出来之后,一旦无法利用邮政网点,必将因增加运营成本而面临亏损。

  第二种改革方案是组建邮政储金汇业局,吸收储金并按照一定比例投资于国家级基础设施建设,邮政总局能够保持较强的资金运用独立性,央行最多只能在原则上给予监督指导。但亦有专家指出,除了网点众多,存款巨大以外,邮政储蓄机构无论是从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还是运作方式来看,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再加上缺乏专业的金融监管,根本无法保证资金的运营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目前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国有商业银行,而是一个能够向不发达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提供普遍性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今年1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在银监会的工作会议上表示,“银监会今年将根据国务院关于邮政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同步推出邮政储蓄改革,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并将其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

  万亿资金动向惹人关注

  在2003年央行降低邮政转存利率的同时,央行也同意邮政储蓄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据统计,2004年新增储蓄余额1750亿元,2003年为1496亿元,邮储资金中已有两千亿左右的规模已经走向了市场。

  根据国务院通过的改革方案,邮政储蓄资金将最终从央行中撤出,按照商业银行的金融模式来经营。也就是说,邮政储蓄的万亿资金将不再成为央行账上的“睡钱”,而是成为金融流通领域的一部分。

  据了解,目前邮政储蓄资金的市场化存在自主运用的渠道过窄,收益水平下降和资产形式过分单一导致的市场风险增大两个问题。而邮政总局希望能够借助拓展资金运用渠道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有专家指出,邮政储蓄应当获得同保险资金和社保资金的相同的地位,以便在资本市场上在一定的比例内购买企业债券和基金。如果能够经过批准,邮储资金还可以进行产业投资,进入能源、交通、矿产等资本密集型行业。

  目前,邮政总局希望邮储资金能够成为一些政策性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这样就可以避免借邮储资金充裕之长来避邮储运营欠缺之短。据悉,邮政储蓄2005年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做大储蓄业务规模,树立邮政储蓄在资金市场的作为资金提供商的地位和形象。

  如今适逢股市低迷,国有企业股改的时机,邮政储蓄雄厚的资金实力自然引起了金融领域的极大关注,虽然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现在还没有时间表,邮储资金的自主运用也必将是个渐进的过程,但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有利的一面是,邮储转存在央行数千亿的资金中,没有一分钱的坏账。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邮政储蓄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