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能源研究 > 正文
 

国际原油市场风起云涌 06年后石油需求仍然旺盛(6)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08:46 新基业期货

   国际原油市场风起云涌06年后石油需求仍然旺盛(6)

IEA对主要需求地区的库存状况统计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资料来源:IEA, 月度石油市场报告,2005年第11期)

    四、2005年原油牛市原因解析

    1、美国政府政策主导国际原油市场

    在当今国际石油市场上,决定原油价格的最主要因素已不再是原油所具有的商品属性,而是政治属性,美国政府才是原油市场的主导者。美国政府依赖美元的铸币权和美元在国际结算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以及具有超强军事力量控制中东产油国,使其控制了全球近70%的石油资源及主要石油运输通道,从而控制了全球石油供应,掌握了国际石油的定价权。

    正是美国政府执行高油价的政策,才使国际原油在短短的四年间从20美元拉升至70美元以上,而美国政府执行高油价政策的主要原因是:(1)以布什为首的美国政府是石油集团的利益代表,高油价符合美国执政当局所代表的集团利益。(2)美国通过高油价能打击欧元以破坏欧盟经济,欧元的诞生动摇了美元的垄断地位,使一些国家的

外汇储备转为欧元,抽取了美国的资金来源,使靠借债度日的美国经济前景不妙,导致其经济大不如前。(3)寄希望高油价能打压
中国经济
,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使中国经济处在对高油价极其敏感的时期。中国没有价格主导权,也缺乏市场影响力,只能作为最终消费者被动承受油价上涨的事实,并且还要继续承担油价上涨给本国经济带来的损害。因此,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之大,高油价使中国已损失人民币至少 1000亿元,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增长。

    2、地区供应不平衡和炼制能力不足和突发事件促使原油上涨 从全球的情况来看,原油整体供应充足,而地区供应不平衡才使美国政府有了可趁之机。

   在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欧佩克国家占有率达78%,非欧佩克国家仅占22%。其中,中东地区已探明储量占全球60%以上。探明储量最高的5个国家依次为: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全部位于中东地区。为了控制中东地区的原油资源,才是美国政府发起两次对伊拉克战争的根本缘由,也正是通过强大的军事能力保证了美国政府在国际原油市场的主导权。

    全球原油炼制能力不足,导致成品油供应紧张,是近年来原油走高的领涨动力。2004年下半年"伊万"飓风袭击美国南部,原油价格上涨主要是担忧取暖油供应不足所推动的,而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来临,推升原油的题材是疑虑汽油的供应不足,而且飓风破坏了美国墨西哥的炼厂。此外,美国95%的炼厂是在30年前建造,加上近年来由于始终高负荷运作,炼厂设备存在老化的问题,美国炼厂在2005年接二连三发生爆炸事故,使得炼制能力极度不足引发了市场对成品油供应产生了疑虑。实际上,这也只是炒作的一个理由,美国取暖油库存处于近三年来的高位,并不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只是美国利益集团宣传这些因素造成市场的恐慌,来获得高额利润。

    3、国际资本的兴风作浪推动了原油市场的投机 基金历来是原油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持仓方向对原油价格有重要影响,可以看出,原油价格随基金净持仓而涨跌。上半年基金持仓以净多单为主,期价屡创新高,而下半年基金转多为空,美国原油出现长达三个月的下跌,为近年来少见。当基金的净空仓达到峰值近6万手的时候,期价同步回落到55美元附近。

    基金在能源市场的运作,引起原油价格的巨幅波动,加大原油市场的投机因素。尤其是今年以来,原油期货的超级牛市吸引了全球的大量热钱涌入。正是这种疯狂的暴利效益吸引了无数基金前赴后继,推动原油价格地上涨一浪高过一浪。

    分析基金的统计数据也能从中发现:投资商品期货的指数基金资金总额从2003年下半年的不足200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600-800亿美元。这些指数基金中,80%资金来自退休基金。目前全球投资资金超过150万亿美元,其中银行资产约占45%,股票和债券市场各占约27%和26%,各种基金的管理资金规模约占2%。近年来,全球股市低迷、债市回报低,美元持续贬值,而商品期货市场如火如荼,投资回报丰厚,吸引了大量的基金投资商品市场,尤其是指数基金。如此多的国际游资抱着逐利,避险等等目的进入以石油为代表的商品市场更加巨了投机的热情。

    图20 :CFTC 原油基金多空持仓 (千手)

   国际原油市场风起云涌06年后石油需求仍然旺盛(6)

CFTC 原油基金多空持仓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上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基金2005年在原油上的持仓规模是空前的庞大美元的连续贬值也是另一个根本原因,国际游资基本上以美元为计量标准,大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长期以来是持有美元资产的,但随着2002年以后美元持续贬值,原有的巨量游资就产生了一个最基本的避险要求,而包括原油在内的商品市场近3年来的牛市正好为国际游资提供了一个对冲风险,实现收益的市场。内外因素的合力使得资本在近2年来投资于油市的兴趣盎然,导致了经济学中的“彩车效应”,引发了更多的资金加入进来,成为推动油价的资本力量。历史上每一个大牛市都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点,那就是大量资本跟风狂热地推高市场,这也是大牛市的必要条件。

    4、石油金融属性的发现

    尽管石油类制品属于能源商品,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商品属性十分突出。然而,随着近年来西方各国股市的低迷,汇市由于美元的贬值而动荡不堪,房地产市场又存在较大泡沫,拥有众多炒作题材的原油期货成为投机资金追捧的热点所在,并使其金融属性日益突出,近年来更是远远超过其商品属性而发挥作用。所以,尽管全球原油供需总数保持相对平衡,且随着欧佩克以及非欧佩克国家的不断增产,供应量日益增多,需求地稳步增加,油价却会在相对高位徘徊。这是其石油制品的金融属性在起着决定性作用。罗杰斯在《热门商品投资》一书中提出商品市场超级牛市的概念,实际上已经在过去3年全球商品的大幅上扬中得以体现。原油作为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是资金追逐的热点,其金融属性依旧十分突出,甚至已经远远超过其商品属性本身。只要其金融属性的作用一日不改变,则资金对石油制品的追逐就一日不会停止。尽管这其中也会有大量的调整行情存在,但从长远的角度而言,只要供需不发生根本改变,美元政策不走强,资本的热情不回落那麽油价还可能大幅波动。

    5、第4季度获利回吐,政府压力增大及对经济和通胀的担忧促使油价回落 在持续上涨3年后,NYMEX原油期货最终创出了70.90美元/桶的合约上市以来的最高价,尽管按照美元汇率同比折算,当前的油价和七十年代石油危机时候的油价比起来仍然偏低,但高油价已不可避免的给各国经济带来众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一贯支持高油价的布什政府而言,在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美国国内以汽油为代表的成品油价格短期内暴涨30%引起了美国人民极大的不满,布什政府压力骤然加大,最终不得不依靠出借部分原油储备来平抑油价。基金也部分获利回吐,油价一度回落。本次回落是受资本阶段性调整投资策略的影响,更深层原因是西方国家开始担心高油价会损害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引发新的通货膨胀。于是美国政府动用了其3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国际能源机构26个成员国也一致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油价开始回落。我们分析G7的政策看到:当油价高到对其经济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时,其一致的动作就是平抑油价。

    图21 :美国原油战略储备(单位:千桶)

   国际原油市场风起云涌06年后石油需求仍然旺盛(6)

美国原油战略储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由于这一次主要需求国当局采取的战略石油储备释放规模达到9000万桶,主要供应当局方面也配合性采取投入全部剩余产能的措施,显示出政策调控联盟的默契配合,使得原油市场阶段性供求预期逆转,政策面动向吻合技术面的变化契机,引发以基金等为主的非商业头寸的持仓大调整,自9月初开始基金等非商业头寸的净持仓状态由净多24094手开始转空,连续五周维持翻空状态后净空持仓规模达到40570手,这是两年来其最大规模的一次翻空动作。说到底资本市场就是一个在平衡中搏弈,在搏弈中寻求多方平衡的经济行为。

    五、2005年国内燃料油市场分析

    随着燃料油价格的日益走高,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影响显而易见,原先的消费大户广东地区,不仅众多电厂长期亏损经营,很多的小炼厂、陶瓷厂、玻璃厂以及其他以燃料油为原料的企业纷纷倒闭,令2005年的国内燃料油消费十分疲弱。 2004年我国燃料油进口量达到十五年来新高,而2005年却出现明显下降,在三个季度过后,进口量仅比2004年一半略多。这实质上和2005年我国燃料油市场各品种利润有着明显关系。在过去若干年中,随着我国能源的紧缺,用于发电的180#燃料油非常受欢迎,我国进口的也主要以这个品种为主。这种进口量逐年增大的趋势在2004年达到顶峰。然而,受制于我国电价体制的问题,尽管作为原材料的燃料油价格日益上涨,电价却变化甚微,即便加上政府各项补贴,发电厂也亏损累累。这使得虽然能源继续紧缺,但很多电厂,尤其是广东省以燃料油为主的电厂,却不得不停机检修,甚至电改煤,以降低成本。于是,主要依赖于进口的180#燃料油开始受到市场冷落。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非标柴油的利润空间较大,大量的国内炼厂大量生产非标柴油,令原本已经属于油渣的燃料油品质更低,国产250#燃料油的产量却开始增加。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前面所述,进口燃料油价格高昂,迫使不少企业开始寻找替代品,品质虽低,但价格同样偏低的250#燃料油在2005年受到市场的欢迎。由此造成了虽然2005年国内进口燃料油数量虽大幅下降,但燃料油的生产量却与2004年大体相同。

    图22:中国燃料油产量

   国际原油市场风起云涌06年后石油需求仍然旺盛(6)

中国燃料油产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