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基金业也来场口水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07:09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关于银行跨行查询收费的问题已彻底演变为一场口水战。先是有学者经过精确的计算,计算出每笔跨行查询银行的成本是1.2元。很快就有反驳者:银行的ATM机承担了包括跨行查询在内的许多业务,存取款业务等等,不能将ATM机的成本都算到跨行查询上。再然后,又有人对这种“斤斤计较”的成本计算法嗤之以鼻,认为商家根本不是以成本费用来核算服务价格,而是以客户的需求来定价格,如果客户需求大,其价格完全有可能远高于成本。每逢这类文章我都会认真看,获益匪浅。
同样是涨价,同样跟银行有关,基金销售费率上涨的消息则完全没有引起市场仍然反弹,更不要说热烈的讨论。销售费率上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认为销售成本过高,销售收入根本不抵成本。可惜没有较真的人去认真计算银行销售基金的成本,至今笔者也没弄明白银行销售基金的成本构成,更别谈判断所谓“成本推动涨价”是否有忽悠之嫌。 有时候很希望基金业也能够来几场这样口水战。在中国基金业短短的8年发展历史中,无论是新产品,投资还是销售,都出现过争议,但遗憾的是,这些争议从来都是在内部消化,罕有人愿意站出来发表看法,更不要奢望能形成针锋相对激励辩论的气氛。 不过,明眼人在表面一团和气的气氛中仍然还是可以看出点苗头来的,但凡有人开始引经据典或者抬出“国际惯例”,就需要提高一点警惕了。虽说旁征博引不是坏事,坏就坏在旁征博引的往往是断章取义的结果。以所谓的“国际惯例”为例,最开始,我对“国际惯例”还表现出相当的尊重和信服,毕竟前人走过的路,多少有些道理。慢慢地发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国际惯例”往往是断章取义,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惯例”或者背景因素有意无意地被隐去。以基金的管理费为例,一直以来我们听到的说法是“中国的管理费率与国外差不多,甚至是低的”,但不久前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的股票基金的平均费率为1.13%,并在25年来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 还有人在讨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时认为,中国封闭式基金投资于国际上换手率最高的股票市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却是最高的,以此作为“中国40%高折价率封闭式基金”走出波澜壮阔的行情的论据之一。以小人愚见,决定封闭式基金折价率高低的因素应该不止“投资对象的换手率”这一个因素,基金持有人的结构、基金本身的流动性等等也应该考虑去,但遗憾的是,这些数据的对比统统缺失。 这些现象不得不令人思考:一些原本应该引起质疑的观点和做法为何可以大行其道呢?独立的具有专业水准的专业人士和媒体的缺位可能是关键所在。对于经济问题,单单有正义感和道德勇气是不够的,专业素质是必不可缺的,两者兼备可谓难上加难。这对于媒体、机构和个人同样如此。(荣篱)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