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每个中国人都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改变,这些变化也让世界瞩目。社会的大背景、经济的大举措、文化的大思潮,所有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平民们的价值倾向、生活择业,乃至婚姻和恋爱。80、90,再到新的纪元,这改革开放后的三个十年,人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购粮无需再排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米供应充足,粮食年产量从3.05亿吨增加到5亿吨,增幅约60%。

可口可乐重回中国

1984年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很直白的表现了中国正在开放。

一万元一桌的故事

改革开放30年来,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的也就是这三十年来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

 回首三十年

从食来看开放三十年后的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市居民生活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吃饱饭”;进入新世纪,人们开始追求低热量、低脂肪、全面营养和健康科学的饮食生活方式。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的人均食品类支出比1998年增长93.5%,食品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鲜乳品。全文>>

 三十年饮食变迁

开放三十年春节餐桌沧海桑田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春节的内容与形式焉能不与时俱进? 现在大多数人家都不会在家里准备很多年货了,菜市场、超市天天卖新鲜的,吃不了搁家里反而放坏了。 现在,很多人家都喜欢特色菜肴,海鲜、素食广受追捧,像鸡鸭鱼肉这些过去的好菜大菜因为脂肪含量高等原因,在春节里常常受冷落。 全文>>

穿

 回首三十年

中国服装翩跹起舞30年

 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全文>>

 三十年穿衣变迁

三十年后买新衣不仅在春节

 春节临近,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这个春节注定不同以往,这不仅因为奥运会今年在中国举办,更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社会进步显著,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春节的内容与形式焉能不与时俱进。 全文>>

国际大牌穿衣影响

20多年前在我们中国还没国际品牌的的概念的时候。一个叫皮尔.卡丹的设计师来到中国。

个性服装渐流行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

从绿蓝灰到穿名牌

小事最能体现出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30年的巨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呢?

30年结婚成本之变

尽管结婚成本的多少丰俭由人,但今天水涨船高的现象让不少人感到惊讶的同时备感压力。

30年前打电话经历

现在,不光城市,许多农村家庭中就有几部手机,人人拿手机,不再希奇。

中国制造开放30年

谈到改革开放就不能不谈到中国制造,如今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基础。

 回首三十年

看看不同时代结婚的三大件(组图)

结婚的时候不是都有三大件嘛,当然了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三件了。不过最起码有三件最重要的。每个时代的三大件也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变而改变。70年代,我们父辈那时候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如果有了这三大件,那姑娘出嫁的时候是很有面子的... 全文>>

 三十年日用品变迁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30年变迁

 30年来用的方面发生的变化之大更让人惊叹。居民家庭对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购买从70年代的“老四件”到80年代的“新四件”到90年代的彩电、洗衣机、组合家具,连冰箱、 VCD等“奢侈品”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 全文>>

回首三十年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现实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226.71元,是1990年的13.4倍,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22平方米,,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2.22平方米,是1990年的4.35倍。条件较好的居民家庭的住房及内部装饰正向着现代化生活方式发展,电暖、电扇、太阳能热水淋浴等不再是“稀罕东西”。 全文>>

 三十年居住变迁

一共搬了九次家 一次比一次宽大

30年,是啊,30年弹指一挥间,在历史的长河里,30年不过是沧海一粟.但这30年给我们普通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呢?老百姓不想过多的去问为什么,特别是咱们中国的老百姓在30年前,老百姓居住的是:城里的平房小瓦房.农村是瓦房草房.我从懂事到现在一共搬了9次家,一次比一次宽大。全文>>

第一个商品房小区

1987年12月1日,中国首次以公开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北京30年住房变化

1978年以前,是居者忧其屋,上世纪初,初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现在,向居者优其屋迈进。

草房变成了别墅村

五六十年代住草房,七十年代建瓦房,八十年代加走廊,九十年代住楼房,现在住别墅。

高速公路改变时空

30年前出门只能靠两条腿,家庭条件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现在,交通工具多种多样。

公交变迁装满记忆

车顶有着两条长长的大辫子,而在它的上方便是纵横交错的电线网,它们近似完美配合。

中国航空梦想实现

 制造中国自己的民用飞机,在航空领域与国外巨头一较高下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

 回首三十年

改革开放30年:交通工具变迁 私家车进百姓家

 30年前,城里的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雨天常常人满为患。拥有一辆私家轿车代步,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的交通工具已是花样繁多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轿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惊人的速度与日俱 。 全文>>

 三十年交通工具变迁

从人力车木炭车到私家车

一说起新中国成立前的出行,黄连祥老人连连摇头:“难,实在是艰难。”1932年出生的黄连祥,13岁时随父母从湘乡来到长沙,开始了人力车夫生涯。那时的长沙城,面积只有6.7平方公里,人们出行主要靠两条腿,碰上路远或是天气不好,一般市民大多选择坐人力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