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三十年前一次打电话的经历说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6日 21:15  民网

  如今,在家中或者走在路上、坐在车上,给人打电话、发短信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在电脑前打开视频,无论有线上网还是无线上网,同千里之外的朋友联系也很方便。要是在改革开放前,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西北边陲小县的人们来说,这是连想都不想不到的事。提起电话,让我不由地想起了30年前从新疆奇台县农村往120公里外的阜康县甘河子打电话的经历。

  1978年,我表侄结婚要请客,由于正是秋收农忙季节,生产队临时同意,所以时间很紧,这请远客就是一个大问题。其中要请在甘河子的二表哥,那时,公社去县上的车一天只有一趟,到了县上还要住上一宿,第二天才能坐车去甘河子,往返需要四天时间。农村发电报需三天,也来不及,只能打电话。当时我在大队学校代课,正要去公社办事,所以大表哥将打电话的任务就交给了我。

  当时公社的邮电所是一明两暗的三间土平房,只有一个40来岁的业务员。公社党委、和各站、所全用的是手摇的那种老式电话。公社往县上以及外地打电话、县上往公社及各站所打电话都要通过县邮电局总机和公社邮电所来转,所以经常占线,县上的总机更是忙得很难挤上去。

  当我说明要挂长途电话时,业务员递给我一个单子,让主要填写打电话的人及其单位、被叫人及其单位等等。填写完单子交给业务员,之后就在柜台外等待。最终打通这个电话花了两个半小时。从公社到甘河子只要两块八角钱的车费,来回才五元六角,而打一次电话的费用比坐车去一趟还要多。

  到了八十年代,农村打电话仍然很不方便,但是经济搞活了,农村粮食多了,票子也就多了,班车除了公有的,还有不少私人经营的。班车从每天一趟增加到每小时一趟,还有夜班车。比如去甘河子,奇台有通往阜康、乌鲁木齐、昌吉的班车,隔半小时就有一趟。不过,当时比较普遍的通讯方式仍然是急事发电报,缓事寄信,一旦有太急的事,在二三百公里内的话,坐班车早去夜归。

  1992年,我在乡政府工作,用的还是“摇把子”,县上往乡政府打电话仍然要通过邮电所。当年底我调到县上工作,第一次用上了直拨电话。那时县上有直拨电话的单位不多,因为装一部固定电话需要4000多元的初装费。

  从那时起,我国的电信业年年有大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没过两年,我们相继都有家庭电话了。

  跨入新世纪不久,固定电话市场上电信、铁通、网通三家争雄。装电话不再是你找公司,而是公司来找你,消费者享受到价格和服务的双实惠,固定电话迅速在农村普及。到了2006年,我国上网人数已达到1.4亿人, E-mail、MSN、QQ、博客留言等不仅能互通基本的讯息,还能互传文件,音频、视频聊天。手机资费也越来越低,逐步实现了单向收费。

  现在,不光城市,许多农村家庭中就有几部手机,人人拿手机,不再希奇。有资料显示,2008年1月份,移动用户总数达5.56亿户,全国手机普及率达到41.6%。真是可喜可叹啊!改革开放才30年,“弹指一挥间”,通讯业的发展让人目不暇接,地球突然变“小”了,人们的联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相互之间接触更为亲密了。

  “蓦然回首”,沧桑巨变。通讯的变迁,令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州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