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改变 过节下乡感受巨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6日 22:09  中国网

  第二故乡喜看“新居”

  平坦的水泥路,葱茏的绿化带,造型别致的小区路灯,窗明几净的住宅楼……记者有些恍然若梦:这就是当年下乡的云台农场么?

  “还认得出吗,这里是从前的知青点张圩。”在一旁的农场新闻干事小顾提醒道。

  记者此行是应农场党委书记老吴之约,借国庆长假从南京坐大巴到连云港探访故地的。老吴因为要赶去同客商洽谈建出口蔬菜基地,临走前安排好车,让小顾陪我转转。

  “还是去小汪居住点,看看那里的老房子变成什么样了。”我跟小顾聊起当年的知青宿舍。1969年春,几千名知青下到农场,住房紧张。小汪的“场带队”职工原本是农民,家家生活拮据住草房,但很多人还是尽量为知青腾房,剩下的就安在牛棚。后来我们自己动手盖宿舍,水泥、砖头匮乏,就到云台山拉石头,用搅拌成浆的黏土将一块块石头垒砌成墙。冬至前后,小汪几十个知青都住进了带门窗的新房。说是新房,冬夜的寒风还是削尖脑袋从门窗缝隙中钻进来。有时吃过晚饭带回一饭盆水,搁在窗台上留作洗脸刷牙,起床后却发现变成了整冰块。

  “你们当年可真不容易!”小顾感叹地劝我别去小汪了,那里不少老房子都拆了,很多人家搬到张圩,说不定在这里就能碰上熟人。

  顺着小区干道边走边聊,远远地有人在打招呼。走到跟前,竟是位似曾相识的老汉。“我是小杨啊,过去常到知青宿舍找人下棋的。”我赶紧握着他的手,这一晃几十年,得改叫老杨了。

  在老杨家客厅,他告诉我,按照搬迁政策,这三上三下170多平米居室花了9万多。小区上百户人家,专门成立了管委会,还建了健身广场,孙女上学也方便。“看我这生活,不比你们城里差吧?”

  “这9万多怎么付?”“大部分是积蓄,再找亲戚朋友凑凑。儿子建了个大棚,农场补贴5000元。一季丝瓜亩收入一万五,到年底借的钱也该还清了。”

  小顾接过话题:今年全场高效农业面积已达1万亩,市里12家出口企业找上门来建基地。现在农场正规划全面改善职工居住环境,3年内再建3个小区,让所有分散在自然村的职工都住上新房。老宅基地复垦后还能增加1000亩耕地。

  天色渐晚,老吴打电话催我们赶回场部吃饭,晚上看职工文艺演出。一天的奔波疲劳,又喝了点酒,一向睡眠欠佳的我很快进入梦乡,却梦见了当年的知青点。

  乡下美容大开了眼界

  国庆节回宜兴老家探亲,儿时玩伴兰芳盛情邀请去她的美容院看看。记者从来没有专门做过美容,第一次尝试却在乡下,倒也别有意义。

  两年前,从小就很爱美的兰芳给我打电话说想到南京学习美容,叫我帮忙联系一所培训学校,说现在乡下爱美的姑娘很多,但正规、上档次的美容院很少,做这行生意肯定好。虽然对她的创业计划有些怀疑,但记者还是帮她联系了培训学校。半年后,老家乡镇上那带着浓浓南京都市味的白领丽人美容院开张了。

  第一次去她的美容院,兰芳坚持要帮记者这个土姐妹好好保养一下皮肤,用店里最受顾客欢迎的护肤产品。“这套产品做一个疗程3600元左右,我们店里固定客户50多位,有40多位使用这一款。”一个疗程一个月,那做一年要多少钱?“刚开始要连续做,后来可以间隔时间长一些,不算搭配出售的化妆品,光在我这儿做护肤、水疗6000多元,办张年卡的话5000多一点。”看来,现在农村姑娘爱美还真舍得花钱,当然也有实力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