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餐饮30年: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6日 19:54  民网

  沈嘉禄

  “60年代,提倡‘有啥吃啥’,强人以一律,巴金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说是应该‘吃啥有啥’,结果招致讨伐。今日当不致如斯也。”有一种说法:上海每天有200家饭店开张,也有200家饭店关门。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上海的餐饮企业至少在25000家以上。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过:“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一直是执政者的首要大事。改革开放30年来,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的也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

  一万元一桌的“民间故事”

  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朝着“正常化”方向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一历史性剧变,不仅在世界上引起“核弹爆炸”般的轰动,就连中国老百姓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于是,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后那段时日里,有些传说颇具“中国特色”。

  据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特别助理的基辛格博士带着一帮助手来到上海,因为中美公报的难点刚刚在杭州破解,他就掷出一万元,请国际饭店烧一桌菜来庆贺一下。当时,上海社会上饭店的筵席规格大致水平为25至35元一桌。20元一桌的也有,十条汉子团团坐下,肯定能让你吃到大肚圆圆。一万元整一桌,不啻是对上海厨师消化原材料的水平的极大挑战。但是,聪明的厨师硬是让他们吃到了一万元一桌的中国菜。博士饭后问:这一桌菜真的需要一万元吗?厨师出来应答,他指着其中的一道绿豆芽炒龙须回答:“每根绿豆芽里面嵌了肉丝,你算算那需要多少人工啊?还有这龙须,每只龙虾只有两根,炒这样一盆菜需要消耗多少龙虾呢?”厨师怕美国客人不相信,就从厨房里搬出十几箱剪掉须的龙虾请博士验证,美国人终于心服口服。

  相比之下,另一个传说比较靠谱,一个美国参议员代表团(八九个人)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一行人来到上海的广州饭店(新雅饭店在那时改名为广州饭店)就餐,其中有一道看家菜:水晶虾仁,因为量比较大,又是质量超优,饭店狠了心开价90元。上海的老百姓听到这个价码眼睛都瞪圆了,那个时候大家还处于“三十六元万岁”的阶段啊!

  最近有关部门解密的材料,对另一个“民间传说”进行了验证。跟随尼克松一起访华的90多位美国记者,从杭州来到上海,按官方安排参观了巨鹿路菜场。记者们看到那里供应非常充足,刚从屠宰场里运来的鲜肉摆在摊档上,活鸡、活鸭在笼子里扑腾,活鱼在池子里吐泡沫,蔬菜品种之丰富就更不用说了。更让他们吃惊的是,有个摊档的铁横杆上挂着好几对熊掌!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当年真正被“放进来”的居民多半是很识相地买些蔬菜和豆制品,买鲜肉鲜鱼的是里委干部,等这帮记者走后,他们还得完璧归赵。

  若干年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试水阶段。极大部分西方国家已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来中国采访的西方记者明显增多。有些记者不要中国官方的安排,自己拿着一张地图到街头跑跑,希望看到中国老百姓原生态的一面。考察饮食市场也是他们的一项内容,或许是更有趣的内容。但是他们要在饭店吃饭,会遇到一个问题:大多数饭店不愿接待他们,因为企业负责人不知道这样做符合不符合政策。有些饭店虽然接待了,但按规定向他们索要粮票。中国外交部又没有给外国记者发粮票一说,他们只有外汇券。所以双方要结结巴巴费很大的劲才能将此事弄明白。结果只有两种:一种是开票的服务员自己掏腰包拿粮票垫上。另一种就比较惨了,外国记者只得饿着肚子继续他的“发现之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